在迈向现代化的狂奔中,我们是否只能以“格式化历史”为代价?

10月24日下午,在郑州管城回族区的阜民里城市阳台,一场以“旧巷文脉新韵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市长对话”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脚下是3600年前的商都遗址,身后是百年街巷焕新的烟火气息,来自西班牙、泰国、保加利亚等多国的城市市长和代表在此达成共识:真正的城市更新,绝非一刀切地推倒重来,而是在保护与发展的精妙平衡中,找到让历史与未来共生的密码。

管城样本:从“城市伤疤”到“共生范本”

作为郑州的“城市母体”,管城回族区曾面临典型的城市困境。郑州市副市长张艳敏在现场分享中介绍:“阜民里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代,因紧邻老郑州南城门—阜民门而得名。上世纪20年代郑州建立了商埠,此区域紧邻火车站,大量外来人员在此聚集,逐渐发展成为郑州大规模连片棚户区。”

在改造过程中,郑州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保护为先,保留原街巷肌理、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将居民住房安全和生活品质改善放在首位;三是坚持文化为魂,重点引进非遗文创、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四是坚持发展为要,以“老郑州+新青年”为主题,植入新的场景、新的业态。

目前,阜民里街区有机更新改造已经完成,改造后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分四个运营组团,涵盖策展空间、餐饮美食、休闲娱乐、非遗文创等多类业态,已成为年轻人喜欢的重要打卡地和郑州文旅的新地标。今年中秋十一“双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3万人次。

全球共鸣:文明互鉴中的“非格式化”智慧

郑州的“非格式化”实践,引发了国际友城的强烈共鸣与深度思考。

“保护历史并不是将城市固步自封,而是要书写新的篇章。”西班牙帕洛梅克市长胡安·德迪奥斯·佩雷斯·加西亚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在托雷多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的现代复兴,古老的中世纪的铁匠铺不仅在制作西式盔甲,还在设计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金丝镶嵌作品……古老的修道院已经被修改为国家新的旅游中心,或者是旅馆,让游客能够直接在历史中生活和居住。”

他提出了三点具体合作建议:建立数字双胞胎街巷联合实验室、开展“双城故事”艺术家交流项目、设计“时间走廊”主题旅游路线。

泰国清迈副市长珀查娜·西森拉帕南对此深感认同。他分享清迈的经验:“我们投入了资金,然后邀请了这些专家、这些技术人员来帮忙,开发步行街,把这些文化、带有文化元素的东西强化……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场地给这些年轻人,他们爱玩音乐的、爱玩艺术演出的,给他们一个空间。”

保加利亚舒门市副市长尼古拉·科列夫则指出了问题的另一关键维度:“我们经常旅游的人,其实大家喜欢看到差异化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这才是我们旅行的真正的意义。如果说很多的地方非常雷同,有同质化的发展,这并不是我们文化和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的主要的侧重点。”

国际合作:共创城市治理新格局

在探讨国际合作时,张艳敏表示,郑州在改造初期面临着平衡民生改善、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挑战。“单一城市的经验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做法。”

她介绍,郑州通过四种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一是经验互鉴,加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二是模式创新,借鉴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创新治理模式;三是优化服务,学习先进地区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好经验;四是汇聚资源,打造更多城市更新项目为国际合作提供新载体。

三位外方市长也表达了深化合作的意愿。胡安·德迪奥斯·佩雷斯·加西亚希望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代街巷修复方面开展合作;珀查娜·西森拉帕南表示“什么都想要”,希望全面学习郑州经验;尼古拉·科列夫则期待加强商业往来和经济互动。

张艳敏在回应中表示,郑州将依托“国际友城+”合作机制,持续加强国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开创高质量城市治理的崭新局面”。

“世界市长对话”在郑州落幕,但这场关于城市文明的对话才刚刚开始。不同城市的管理者达成了一个共识: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与过去的决裂,而是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让深厚的历史滋养未来的繁荣。


正观新闻记者 魏泽斌 文 李新华 图


编辑:王晨
二审:李记波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