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冯骥才全新散文作品《清流:五大道生活(1942—1966)》(以下简称《清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溯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天津五大道生活往事,开启一段尘封的记忆之旅。书中详述家族的往昔点滴、情感故事,个人的求学、谋生、恋爱经历以及亲友往来趣事等,五大道地区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历史内涵也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而这段个人和家族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呈现的是岁月的变迁与时代的峥嵘。

再现“五大道”峥嵘岁月,是个人回忆也是时代记忆

《清流》可以说是冯骥才对自己在天津五大道童年与少年时光的一次深情而系统的回溯。书中,作者以极为细腻和饱含温度的笔触,构建了一个立体、温情的记忆世界,内容涵盖家族命运的沉浮、长辈的言传身教、个人求学和谋生的波折、青春萌动时的情感涟漪,以及亲友邻里间的情感牵绊等。

作者并未将回忆孤立于象牙塔中,而是将个人的成长轨迹完全浸润于时代背景与五大道的独特文化土壤之中,实现了个人史、地域史与时代史的精妙融合。他笔下的五大道,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的文化主体。书中对各式房屋的建筑细节、街巷景色的四季变迁、节庆的民俗仪式以及中西交融的生活方式都做了细致的描摹。将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五大道独特的地域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以及潜藏其中的历史底蕴,鲜活地铺陈开来。

在《清流》中,冯骥才以散文笔法,深情回望个人生命源头与城市文化记忆,以其标志性的、饱含温度与质感的语言,将尘封的家族往事与天津五大道的独特风情娓娓道来,构建了一个既私密又充满公共历史感的记忆空间。同时,《清流》也为读者理解上世纪中叶中国城市,特别是天津这样华洋杂处的港口城市的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与生活美学,提供了一幅鲜活、可信且充满人情味的“清明上河图”。作品以温情叙事承载历史钩沉,具有鲜明的个人史与城市史价值。

重述往昔五大道生活,特殊年代的独特文化场景

天津作为近代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中西交融、五方杂处的独特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码头文化和独特的“津味”语言。而五大道地区,更是因其特殊的历史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清流》中,这种独特的文化记忆通过文字缓缓展开。

五大道在天津和平区,最早是在租界开发的街区,后来逐渐扩建发展。自清末开始,因五大道地区特殊的政治和地理环境,许多政界要人、富贾巨商、文艺名流等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或者迁居至此,由此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在20世纪30、40年代,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按现代城市理念进行规划与建设的住宅区。而冯骥才先生一家正是在40年代初迁至这里,开启了家族新的历史。

在作者笔下,五大道绝不仅是欧式洋房建筑的集合,更是一幅明亮而生动的历史文化场景。在作者的回忆中,家族的事业兴衰、亲友的交际往事、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孩子们在街道里的追逐嬉戏等,多元并置的日常,正是五大道作为一种现代和传统文化交汇点的真实写照。

这种五大道的生活记忆,不仅是作者个人成长的背景,更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文化身份的缩影。它代表了近代中国在被动开放与主动求变之间的复杂历程,也见证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如何以日常的方式接纳、融合、转化外来文化,形成一种坚韧而灵活的生活智慧。《清流》正是通过这样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将个人记忆升华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让五大道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而成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城市文化变迁的一扇窗口。

冯骥才的生命与创作,深深植根于天津独特的城市土壤。鲜活的市井生活、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以及中西碰撞的历史风云在城市的肌理上留下的痕迹,都成为冯骥才日后观察世界、理解人性的最初窗口,也塑造了他作品鲜明的“津味”底色,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与文化根基。

一封家书,“往事随笔”的今日共鸣

《清流》是一次对过往岁月、城市文化的深度回忆和探寻,也是作者写给个人和家族、写给往日五大道的一封深情家书。在作品中,种种往事,犹如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作者的性格和观念,深刻影响着其一生的轨迹。

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过去的生活经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逝。《清流》这样追忆往事的散文随笔,其价值在当下便尤为突出。《清流》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抵抗着时间的侵蚀与记忆的流失,为断裂的历史提供了情感与文化的连续性。作品保存了即将消逝的生活细节、民风民俗,是官方正史之外不可或缺的、充满体温的民间记忆。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个人回忆录、历史随笔受到读者持续而热烈的关注,这一文化现象背后,反映了现代人深刻的精神需求。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从纷繁复杂的当下抽离,通过阅读过去和他人的生命故事,寻找一种确定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冯骥才先生的《清流》,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优雅从容的叙事和真挚深沉的感情,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思想和精神价值。

这部作品引领读者走进一段静谧而丰富的旧时光,不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在回望中理解现在,从历史的清流中汲取面对未来的智慧与力量。这正是《清流:五大道生活(1942—1966)》能够超越单纯文学范畴,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的原因。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艺术家们》等。作品二百余种,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多次在海内外获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他倡导并致力于“非遗学”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全新的“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

(正观新闻记者 秦华)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