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久雨初晴的郑州艳阳高照,郑州贝斯特外语小学航海路校区内,一场名为“小手承大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火热开启。整整一上午的时间里,孩子们陶醉于古老技艺的智慧光芒中,用稚嫩双手沉浸式体验千年非遗的鲜活温度。造型的可爱、泥塑的质朴、着色的绚丽、乐声的悠扬……浚县泥咕咕这一承载着时光重量的千年非遗技艺,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与灵巧的双手中,焕发出令人惊喜的青春活力。
从乡村到城市:“小手承大艺”,非遗共传承
此次活动由极氪和李传福公益基金会(简称极氪)全力支持,活动以“小手承大艺”为主题,将浚县泥咕咕由鹤壁市浚县小河镇小学的孩子从当地带入郑州的校园,让城市里的孩子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浚县泥咕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活动当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第七代传承人杨玉冰早早来到学校,精心布置展示区。展台上,形态各异的泥咕咕作品琳琅满目,灵动威猛的雄狮、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威风凛凛的雄鸡、灵动活泼的小鸟……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泥咕咕的来历吗?知道有关泥咕咕的传说吗?它可是我们家乡的宝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呢。”课堂上,杨玉冰老师一边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有关泥咕咕的故事,一边通过实物向孩子介绍着泥咕咕。当泥咕咕陶笛在杨玉冰的手中化身成为美妙乐器、吹奏出动听的乐声时,孩子们忍不住“哇”地异口同声惊叹起来。
互动环节,杨玉冰拿出一块黄河胶泥,现场演示泥咕咕的制作过程。只见他双手灵活地揉捏、塑形,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泥咕咕雏形就出现在大家眼前。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迫不及待地拿起泥土,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泥咕咕。只见有的孩子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捏着泥土;有的孩子则大胆创新,尝试着做出与众不同的造型,制作中郑州的孩子和浚县的孩子还时不时交流。“老师,你看我做的泥咕咕像不像一只小兔子?”一个小女孩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杨玉冰微笑着点点头,夸奖道:“真棒!你做得很有创意,而且非常细心。”听到老师的夸奖,小女孩开心地笑了,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教室后排,一个男生正和“泥咕咕”的哨音较劲。“我听爷爷说,以前打仗人们就靠这个传递信号。”男生自豪地说。当孩子们在杨玉冰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从自己制作的泥咕咕陶笛中吹出美妙的乐声时,那份兴奋,仿佛全世界都是他们的了。
从城市到乡村:期待非遗“涟漪效应”
郑州贝斯特外语小学负责人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小手承大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正是这样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旨在文化基因的唤醒”。活动现场,极氪和李书福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简称极氪)谈起发起此次活动的初衷时表示,非遗进校园活动接下来还将从城市走向乡村,形成联动,让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在亲手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让他们成为有文化底蕴、有民族情怀的新一代。
从现在到将来:薪火相传点亮未来之光
活动最后,在泥咕咕的笛声中,贝斯特学校的孩子们把学校的吉祥物乐乐和悦悦一一赠给浚县的小朋友。看着明亮的校舍、惬意的图书馆、宽敞的手工区、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墙……吴紫嫣小朋友满眼向往:“非遗还可以这样玩!读书还让爬着看啊!这学校,我也想上。”
活动承办方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简称儿童希望)负责人谈红看来,非遗进校园活动,远不止于技艺的简单模仿。孩子们在沉浸式的深度参与中,亲身体验中华先民“天工开物”的智慧巧思与“格物致知”的执着精神。这一过程中每一次专注的指尖探索,都是对“匠心”二字最质朴的致敬;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会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田间,悄然播下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种子。
带队前来体验此次“非遗之旅”的鹤壁市浚县小河镇负责人刘彩伟称,非常感谢极氪、儿童希望和贝斯特为浚县孩子们精心准备的非遗之旅。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古老技艺在孩子们稚嫩的指尖焕发生机,使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童真的心灵中悄然萌发。相信,当孩子们吹响亲手制作的泥咕咕,中华文化那坚韧而灵动的基因便已深植血脉,非遗传承那生生不息的心灯也在此刻被点亮,而这薪火相传的光芒,也会让文化传承的篇章得以绵延不绝。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