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高四着力”一线调研行
荥阳行
—— 大河之南千年古城的新气象
黄河之水,自天穹倾泻,奔涌至广武山与桃花峪间,却蓦然舒展,化作一川锦绣,滋养万象,孕育风华。
此地,是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分野,更是文明演进的深沉坐标。南岸有城,名曰荥阳,承“荥泽”千年之名,映照岁月明灭。
这座被《史记》反复镌刻的古城,今日是否仍能随黄河奔腾,谱写当代的传奇?其前行之势,又该以怎样的尺度丈量?
答案,在一纸权威的研究中渐次清晰。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与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2025年研究成果,荥阳一举揽获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五大百强县市荣誉,于郑州六县(市)中卓然而立。
这份答卷,不仅是对“两高”目标、“四着力”路径与“三标”活动的生动诠释,更是其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扛、立、强”三起来战略的实践结晶。
一个个绿意明珠在荥阳星罗棋布,共同织就一幅“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画卷。 (荥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日之荥阳,何以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卷轴上挥毫泼墨,绘就一幅“全面行”的壮丽长卷?
产业之“行”: 承古启今,重塑山河筋骨
发展之问,常以“转型”为钥。
多年积淀,荥阳已筑起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健康科技、数字经济为梁柱的产业体系,辅以建筑机械、泵阀、游乐设备等传统根基。
当传统制造面临“大而不强”之困,是固守旧途,还是勇拓新路?荥阳的回答是:以“创新为魂,双轮驱动”,奏响“老树发新枝,新芽成栋梁”的产业交响。
步入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现代工业的脉搏铿锵有力。在郑州圣莱特空心微珠新材料有限公司,可见“小微珠,大世界”的传奇正悄然书写——那些显微镜下方能窥见其空的微珠,竟能贯通航空航天、军事海洋、5G通信,乃至建筑保温、化妆品等多元领域。这家拥有5个省级研发平台、79项专利的“小巨人”企业,正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全链创新的生动缩影。
细分领域的领跑者,荥阳不止圣莱特一家。郑州三华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调色设备研发制造商,2024年在全球的销售额达7.5亿元,市场占有率超25%。“力争经过3至5年培育,全球占有率突破35%,排名再上台阶。”公司副总经理姚俊锋言语间信心笃定。
传统制造业亦在转型中焕发新彩。拥有40余年历史的河南少林客车有限公司,正发力海外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创新,六大车型项目齐头并进,产品覆盖低入口公交、宽体客车、纯电动车型等多个细分市场,以“老品牌”搏击“新蓝海”。
三华科技现代化生产车间 (荥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圣莱特、三华科技、少林客车是荥阳产业焕新的生动注脚。通过创新平台培育、孵化载体升级、创新人才引育等举措,荥阳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累计达70家;新增郑州市科技型企业38家,总量达到567家,总量持续保持郑州六县(市)第一。以超硬材料、空心微珠、合金复合材料为突破,荥阳正全力打造郑西科创新高地,力争2026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
今年上半年,荥阳生产总值增长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6%。数字背后,是传统动能焕新与新兴势能迸发的交响共鸣。
荥阳的转型,非对过往的否定,而是对优势的升华;非对未知的莽撞,而是对趋势的洞察。其路径揭示:县域产业升级,贵在“因地制宜”与“顺势而为”,让传统“老树”发新枝,让新兴“幼苗”成森林,方能构筑韧性与活力并存的现代产业生态。
生态之“行”:绿水青山,厚植发展底色
城市的魅力,既在楼宇参天的高度,更在山水相依的纯度。
如何让黄河的“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价值”?荥阳以行动作答:生态优先,绿为底色。
通过“文旅+生态修复”的创新模式,贾峪镇将废弃矿山蜕变为“山谷恰恰”艺术运动公园,让“灰白荒芜”变身“文旅热土”。这般“点石成金”的蜕变,源于荥阳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
2024年,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完成,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生态优先,亦倒逼产业“绿”动。近三年,高耗能产业占比下降10.3个百分点,斩获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设计产品7项;省级绿色工厂1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家。节能降碳,从“负担”转身为“竞争力”。
秋日的郑州索河郊野公园层林尽染,游人三三两两,或携幼嬉戏,或扶老漫步,尽享自然馈赠。这座沿索河而建的公园,已成为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灵栖所。
这般诗意的栖居,在荥阳并非索河独有。自人民公园的葳蕤至万山森林公园的苍莽、滨河公园的清幽,再至刘禹锡与李商隐公园中流转的千年文脉……一个个绿意明珠,星罗棋布,共同织就一幅“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画卷。立足于此,荥阳正精心擘画“公园城市”的崭新名片。
荥阳的实践印证:生态与发展,从非“零和博弈”。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方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诗篇。
文化之“行”:古今交融,激活城市基因
真正的传承,非将历史封存于高阁,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时代的血脉中重新跳动。荥阳以行动诠释:文化,是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虎牢关、楚河汉界、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这些厚重的文化符号,在荥阳并非静止的纪念碑。随着“中原棋遇记”文商旅综合街区的亮相,实景演艺让游客沉浸式走入历史,开园首日即吸引15万人次。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荥阳再现“灯火如昼,鱼龙夜舞”的盛世图景。
文化的焕新,更推动“文旅+”业态多元延伸。荥阳持续完善“一山一河一中心”全域旅游格局,以文化为魂、项目为骨、空间为脉,推动忆江南旅游度假区从1.0温泉时代迈入5.0文化时代,相继推出大地生活节、丰收露营节、雪人节等系列节庆,并入选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
2025年前9个月,荥阳接待游客超2207.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5亿元。
深秋时节,北部黄河有鸟掠波,时或栖岸;南部万山红叶尽染,云霞竞色;中心城区,“中原棋遇记”点亮夜色,霓虹流转,人流如织。
荥阳的探索证明:文化,是县域发展的深厚底蕴。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方能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民生之“行”:治理有温,服务直达人心
一座真正“行”的城市,不仅要有强劲的经济数据,更要有可感的民生温度。荥阳以“党建引领、智慧赋能、服务下沉”的治理实践,让效率与温情在城市肌理中交融生长。
当“河南省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的牌匾悬挂于豫龙街道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67岁的王玉飞带着孙子在此留影。这位在刘村生活40余年的老居民,亲历了社区从“路灯不亮、垃圾成山”到“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的蝶变。他感慨:“党员就在身边,有事找组织,心里踏实。”
朴实的话语,道出基层治理的真谛:信任,源于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社区工作,最骄傲的是看见居民脸上的笑容。”三号网格网格长王丽娜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居民的“微心愿”。她穿梭于楼栋之间,从调解纠纷到代办业务,在奔走中织就一张“有求必应”的服务网。“以前不知找谁,现在第一个想到网格员。”居民的感受,印证了服务下沉所带来的信任重塑。
刘村社区以“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并通过智慧守护、智能梯控、高空抛物防控等八大数字场景,实现从安全防控到便民服务的全链条智慧升级。这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兼具精度与温度的“荥阳样本”。
健康的守护,同样浸润着治理的温度。荥阳创新打造“行走的医院”项目,织就一张覆盖县、乡、村的智慧医疗网络。它深度融合“郑好办”APP、健康180运行指挥平台与基层网格,构建起“重病速应120、日常诊疗180”的高效就医新范式,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活水般畅流。
项目运行以来,服务触达近10万人次,京、沪、郑三地专家远程会诊超2100例;在“120+180”高效联动下,精准接诊逾1.3万人次,百余例急危重病症患者均在“黄金救治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这一模式,真正打通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坚实的健康守护直抵百姓家门。
治理的精度,终须由民生的厚度检验。荥阳将八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今年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334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41.5万元,建成老年助餐点、银发顾问点等一批暖心设施。数字背后,是“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承诺渐次落地。
县域治理,根在基层,魂在为民。荥阳以实践昭示: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让发展成果如春雨润物,滋养千家万户,方能成就一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未来之“行”:实干为笔,开启大河新章
荥阳之“行”,根基在实干。
在郑煤机综机公司,“当老实人,干实在事,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精神,正是荥阳人“敢闯敢干、务实重行”的写照。从“中国阀门之乡”到“中国建筑机械之乡”,正是这份实干,铸就了荥阳的辉煌过往,也正开创其灿烂未来。
实干,见于干部担当。2025年以来,荥阳各级干部深入一线破解难题3200余个;推动“放管服”改革,95%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实干,更见于战略视野。荥阳深刻把握时代机遇,将“扛、立、强”三起来战略,化为引领未来的清晰航标——扛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立起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品质标杆,做强“东融西联”的发展能级。
既有仰望星空的蓝图擘画,更有脚踏实地的精准施工。聚焦“两高四着力”,一份涵盖121项任务的清单,将宏大的战略蓝图分解为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行动路线。这一条条清单,正是荥阳将战略构想转化为发展实绩的坚实桥梁。
立于新的历史起点,荥阳这座交织古今的城池,正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奋力绘制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与中国式现代化荥阳实践的新画卷。
结 语
解读荥阳之“行”,不仅是观察一个县域的奋进轨迹,更是解码一条充满智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荥阳之“行”,归根结底是一场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它非某一领域的孤军深入,而是产业转型、生态提质、文化复兴、民生改善、治理增效的协同共进,是“创新驱动”与“实干担当”双轮共振的必然成果。
这份厚重的“时代答卷”启示我们:县域高质量发展,须摒弃“路径依赖”的惰性,激发“敢为人先”的锐气;须超越“单打独斗”的局限,树立“全域一盘”的系统思维。
荥阳的实践表明:找准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坐标,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每一个县域都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准节奏、踏浪而“行”,谱写属于自己的时代交响。
未来,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荥阳这份“行”的答卷,不仅为自身发展标定方向,也为更多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县域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荥阳样本”。
记者 陈锋 李韬 武建玲 史治国 姚辉常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