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写人间大不同

——读钟海涛《致微集》

《致微集》向我们展示的诗人书法家钟海涛先生,是一位将自在与诗意彻底生活化,将艺术与人文精神内在生命化的艺术家。

 “致微”,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与哲学:于生命细微处,见深情与传承;于人伦交往处,见温暖与担当;于江山万物处,见历史与胸怀;于艺术修炼处,见风骨与大道。钟海涛的人生,是一部“行进的诗”;他的诗,是其“精神人格的注脚”。通过《致微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创作成果,更是一个在喧嚣时代里,如何通过回归传统、凝视生活、关怀家国,来构建一个丰盈、笃定且充满人文光辉的诗意世界的完美典范。

一、 诗意人生的三个同心圆:在“微”处安放的灵魂

《致微集》的结构——“护犊情深”“人间烟火”“江山风月”——巧妙地勾勒出钟海涛诗意人生的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层层展开,最终统摄于“致微”的哲学观照之下。

伦常之微中的深情与传承,护犊情深。这是诗人最私密、最温暖的情感内核。他为幼孙烁烁所写的系列诗篇,远非简单的“含饴弄孙”可以概括。它展现了诗意人生最核心的根基:在伦常日用中发现并践行美与善。

诗教传家。在《烁烁背诗》《烁烁劝酒》中,我们看到的是“诗教”与“孝道”的活态传承。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生活的细微处(如孩子学诗、隔屏劝酒)自然而然地注入文化的基因。“稚儿学我古诗读,首选闵农荷铁锄”是对劳动与节俭美德的启蒙;“劝爷慎饮莫伤身”则是“孝”的本能流露。这体现了钟海涛将宏大的文化传统,内化于家庭生活的“微实践”,让诗意成为家风传承的血液。

 生命礼赞。从孙子出生到成长的每一步,他都以诗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庄严的生命礼赞仪式。诗歌于此,成为一种“时间容器”,封存了生命最初的美好,也承载了家族延续的希望与“忠厚传家续业庭”的文化嘱托。

 人伦之微中的温暖与担当,人间烟火。这一部分将视角从家庭扩展到师友、社会,展现了诗人与他人、与世界的诗意联结。

赤子之心。《写给慈母逝世十周年》等诗,言辞质朴,情感深挚。“慈母十年心底挂,珍藏遗物柜常开”,细节的捕捉胜过千言万语,展现了超越文化身份的、普世的赤子情怀,感人至深。

济世情怀。《雪夜防戴》是点睛之笔。它化用古典典故,却并非单纯慕古,而是注入了“分寒腊酒驱新冠,祈愿朝霞现碧空”的当代关怀与民胞物与之情。这表明,钟海涛的诗意人生并非避世的,而是入世的、有担当的。他的“微”观照,最终指向了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

天地之微中的古今之思,江山风月。这是诗人与历史、自然对话的场域,是其人生格局的最终拓展。

家国情怀。《2022元旦有感》中,诗人“回眸往事向苍穹”,将个人感受与“家山巨涝”、“故土疫封”的时代困境紧密相连,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今古交融。在他的纪游诗中,山水不仅是自然存在,更是历史与精神的载体。《林州记》中“寻觅荆公归隐处”与当代“红旗渠精神”的遥相呼应,正是诗人 “于江山风月间,叩问历史,感应地脉” 的体现。他的登高(《登高》),是与古人为友,在时空交错中安顿自我的精神仪式。

二、 根植传统的人文精神:一种“活”的修养

钟海涛的人文精神,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贯穿于其艺术生命与日常行为的、鲜活的生命状态。

 “士”的精神与现代转化:他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修养路径——追求“诗书画印”四艺皆精。但这并非复古,而是以全面的传统修养滋养现代灵魂。在《钟书房》中,“何必浮名俗誉累,当期一统千载殊”,正是传统文人风骨的现代宣言:不慕浮名,潜心问道,追求与古贤精神相接的永恒价值。

 “技”与“道”的合一:他的诗歌与书法“内在精神是相通的”。他的书法融章草之文雅与魏碑之雄强,其诗则“由细微处窥宏大,由圆融中见方正”。这正是“由技入道” 的体现。无论是挥毫泼墨,还是吟诗作对,都是他统一人格精神的外显。书法中的笔力与布局,对应着诗歌中的骨力与意境,共同构筑了他刚健而温厚的人文世界。

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他的诗“不尚空谈”,紧扣“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写孙儿成长、写抗疫祈福、写家乡灾情,都是“为事而作”。这使得他的人文精神牢牢扎根于现实土壤,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度与时代关怀的力度。

 三、 艺术特色与诗学技艺

钟海涛的诗风与其“致微”的主题高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凝练而精准的语言。为了捕捉“微”,语言必须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像微雕一样凝练。他避免铺张的抒情和繁复的修辞,往往用最俭省的词语,勾勒出最丰富的意象和意境。他的诗常有古典绝句的密度与张力。

意象的创造与转化。他善于创造新颖、奇崛而又贴切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能打通感官的界限(通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或将具体的物象抽象化。

沉静、内敛的抒情基调。诗集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情感是克制、含蓄而深沉的。喜悦与悲伤都沉淀在文字的背后,需要读者静心品味。这种“冷抒情”的方式,反而赋予了情感更大的穿透力和持久性。

开放的结构与深邃的余韵。他的许多诗作结尾是开放的,并不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留下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邀请读者进入并完成意义的最后生成。诗结束了,但诗的余韵和思考才刚刚开始。

四、 在当代诗坛的定位与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宏大与速朽的时代,《致微集》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慢”与“小”的美学。

对抗“粗鄙化”与“同质化”。当许多写作沉溺于欲望叙事或空洞的形式游戏时,钟海涛的“致微”是一种美学的自律与净化。他让我们重新学会“观看”,恢复对细节的敏感度。

接续古典传统。他的写作精神,与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思想,以及王维、孟浩然等人山水田园诗中那种对自然万物的细致体察一脉相承,是古典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成功转化。

 构建个人的诗学王国。通过持续、专注地书写“微”,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完整而自足的诗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渺小即是伟大,瞬间即是永恒。

钟海涛的《致微集》是一部“以小为美,以微见著”的匠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观看世界、如何安放自我的哲学宣言。它提醒我们,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情感,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最真实、最稳固的基石。阅读《致微集》,就是一次心灵的降噪与对焦,让我们得以在喧嚣中,重新听见露珠滴落的声音,并从中获得安宁与力量。

同时,《致微集》设计装帧精美喜庆,融诗词书法摄影绘画篆刻为一体,处处透示出做人处世诗教传家的思想与启迪,也是一部难得的家训版本。

2025.10.17于郑州

李霞,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为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辑,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桂冠诗歌奖评委。网络诗选《汉诗榜》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汉诗观止》的撰写者。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一天等于24小时》《分行》等。

钟海涛,字巨源,号天风堂、嵩凹山居,出生于河南嵩山脚下颍水之畔,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石刻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七、九、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文联第五、六、七届委员,历任郑州市文联主席,郑州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郑州市政协二级巡视员、郑州嵩山书画院院长。
(来源 燕方读书微信公众号)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