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辽宁建平县4岁女童丁一失联44小时后被找到,关注此事的全国网友都松了一口气。当天丁一被转至医院检查,其父丁先生首度公开出镜,称女儿状态还不错,对所有参与救援的1.2万余人表示感谢,并提醒大家,网上冒出的“丁一的妈妈”“丁一的爸爸”等账号均是假冒。

近年来,类似事件频频出现在公开报道中。每一名失联儿童都广受社会牵挂,有的被找到后已不幸离世,有的是幸运儿,如丁一。后者之所以有此结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救援队以及不少群众,大约1.2万人参与搜救。

儿童失联就是一张搜救动员令,有关各方自觉加入搜救队伍,人多力量大。找到丁一,这个结果对所有参与搜救人员而言是最好的“奖励”。官方与民间协同的这次大行动,对以后搜救失联儿童有一定启示意义。

儿童失联事件有一些显著特征,其中之一是,失联儿童去哪儿了存在不确定性,故搜寻行动有点像大海捞针。这需要各方参与,搜救人员和措施越多越好,排查范围越大越好。为搜救丁一,当地排查了37个村、11033家农户,1.2万余人参与并动用无人机、搜救犬进行地毯式搜索。这么多人为搜救付出了艰辛,最终得到好的结果也并非偶然。

与1.2万人参与搜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冒出了“丁一的妈妈”“丁一的爸爸”等账号。这些账号并不是帮助寻找丁一,而是趁着此次失联事件的热度蹭流量,甚至骗取钱财。因为全网关注丁一失联,这类账号与“丁一”挂钩,就容易骗取流量,更不排除有人打着“丁一爸妈”旗号接受捐赠。无论是想蹭流量还是欲骗钱财,这都是一种没有底线的行为,前者利用悲情谋取个人私利,而后者则是违法犯罪行为,是利用网友对丁一父母的同情与关爱骗取公私财物。对此,丁一父亲的应对堪称范例,既公开出镜证明自己才是丁一的父亲,其他人均为假冒,又明确提醒网友不要上当受骗。

对网上假冒的“丁一爸妈”,相关平台应当加强注册和更名审核,防止某些人习惯性蹭热点骗流量甚至骗钱财。公安、网信等部门也要对此类账号加强监测,既要提醒网友注意,也要督促平台尽责,更要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

另外,这一事件也对其他留守儿童家庭和地方是一种安全警示。据悉,丁一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是在爷爷奶奶秋收的地头失踪的,这说明监护环节存在重大疏漏。在我国,类似丁一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是所有监护人和儿童所在地应尽的责任。失联44小时后被找到,丁一是幸运的,这与其失联时间较短、搜救队伍庞大有关。但有的失联儿童却是不幸的,例如,上个月四川凉山木里县2岁女童朵朵在家门口失踪10多天不幸离世;今年8月,江西都昌5岁男童失联,遗体被找到。对这些不幸的案例,要反思监护责任,也要检讨搜救力度。

但愿普天之下不再有儿童失联,即便有儿童不幸失联,也能像此次事件一样。有很多“恩人”参与搜救,让失联儿童安全回家。

(原题为《“谢谢1.2万个恩人”,谴责假冒“丁一爸妈”》 作者 冯海宁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