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通知,明确提出“鼓励探索中小学春秋假”。通知发布后,浙江迅速行动,全省11地市均发布了中小学春秋假的放假计划。

春秋假的实施,有望将暑假和国庆(中秋)长假过于集中的出游潮引导分散至全年不同时段,减轻景区和交通的负荷,避免短期畸高的消费价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错峰”带孩子出去走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一票难求”“人山人海”的长期困扰,能在更轻松和更方便的条件下,让孩子们认真看看祖国一年四季的大好河山。

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地方和不少人对中小学生放春秋假还抱有各种担忧,不敢“迈开步”。如果只给学生放春秋假,而家长的带薪年假制度未能同步落实,孩子的假期是否反而可能成为家庭的负担;新增两季假期是否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打乱学生的学习节奏;除了父母带孩子出游,学校是否有其他托管举措……这些顾虑反映出政策落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现实障碍和潜在风险。

一些地方不敢或不愿迈开步子的背后,是一种担心政策仓促落地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审慎,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社会承受力的尊重。然而,审慎不等于停滞不前。要让春秋假制度从美好的设想转化为可以操作的现实,关键在于切实、稳步推进,逐步消解各方的心理负担和现实阻碍。

首要的是实事求是。落实春秋假制度要充分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一个统一的认识是,实行春秋假制度不能简单地全国“一刀切”,而是要统筹考虑东西部、南北方和城乡间差异,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由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放假时机和假期天数。

其次是要系统推进。实施春秋假,涉及各地方及多部门,需要多方配套、各方协同,如果仅仅由文旅部门去推动,必定“孤掌难鸣”,如果只由教育部门承担责任,也难以“行稳致远”。比如,要加强对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的监督,确保家长与学生的“共同休假权”;对不外出休假的中小学生,学校如何在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源协同下,科学做好校园托管安排,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推进。

最后是要保持灵活。推行春秋假,本身即是一种探索。既是探索,便需保持灵活。各地在试行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反馈,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与制度优化。对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舆论也不妨多一些耐心与包容。这既是稳步推进改革的有效方法,也是一项重要制度走向成熟完善的必经之路。

探索春秋假制度,与其驻足观望,不如放手一试。各地应大胆迈出第一步,在行动中调整节奏、积累经验,让这项政策稳步前行,为文旅经济注入新活力,也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开阔眼界,让民众在丰富的休闲体验中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原题为《探索中小学生春秋假,各地应大胆“迈步”》 作者 肖文峰 颜之宏 来源 半月谈微信公号)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