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央视新闻《新闻1+1》节目聚焦外卖骑手群体,探讨如何让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敢出手、能出手、愿出手”。这一议题背后,折射出骑手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单纯的商品配送者,逐步成长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流动力量”。
与传统工作性质不同,外卖骑手凭借流动性强、覆盖范围广、社会接触频率高等特点,共同“织就”了一张深入城市肌理的“动态感知网络”——他们奔走于街巷之间,往往能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突发状况、社区动态等,是能够洞察城市运行细微脉搏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过,现实是,一些骑手虽然可能身处应急响应的“第一现场”,却因缺乏专业技能,在救助时信心不足;有的骑手因顾虑送餐超时或用户投诉,难以果断按下“暂停键”,及时伸出援手……如果没有这些后顾之忧,骑手的社会价值应该会得到更充分发挥,也会更好地助力基层治理。
近年来,为了让骑手“该出手”时“能出手”,各地做了不少尝试。例如,有的城市推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增强骑手的应急技能与处置信心;有的地方联合消防部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课”,系统提升骑手在火灾初期的应对技能。这些实践的主要目的都是为骑手“赋能”,让他们从“业余好心人”成长为“专业应急响应人”,把他们的天然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有效力量。
为了帮骑手摆脱“想帮不敢帮”的窘境,让善意不被算法规则抑制,一些平台企业也在积极作为——有的将“善意行为”纳入算法考量,探索建立“弹性时间”“救助暂停”等应急机制;有的推出“见义勇为”快速认定通道和专项激励,让善行不仅无损于个体收入,更能获得额外嘉奖。这些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科技向善”的重要举措。
进而言之,除了要创造“能出手”“敢出手”的外部条件,激发骑手“愿出手”的内生动力也同样重要。这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让骑手们切身感受到其社会价值能够被看见、被尊重。比如,有地方联合多部门资源,打造了“小哥学院”,除了把交通安全、职业技能、权益保障等“干货”打包送上,还赋予骑手“食品安全监督员”“兼职网格员”“人民建议征集员”等新身份,进一步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有些地方将骑手招募为志愿者,鼓励他们“随手拍”,发现问题上报社区督促解决,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媒体应积极做好宣传普及,让更多人意识到,骑手不仅仅是“送餐员”,而是“城市共建者”。
为骑手赋能,为善行兜底,为价值正名。不难想见,当数以万计的骑手从外卖“配送员”成长为城市安全的“守护者”、基层共治的“合伙人”,我们的社会治理也会朝着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方向稳步迈进,某种角度上,城市的温度正是在这一次次及时伸出的援手、一场场温暖的互动中悄然传递,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持续提升。
(原题为《推动“骑手”变“帮手”,助力基层治理能效提升》 作者 李嘉宇 来源 中工网)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