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伟把手机镜头,对准母亲那双布满老茧、在面团上熟练揉按的手。灶锅里水汽氤氲,他拄着拐杖,轻声问:“妈,下一步咋弄?”
“盖盖,大火蒸25分钟,再闷5分钟开始掀馍。”母亲回答。她的眼睛看不见,全凭几十年来的经验。
这日常一幕,被王继伟用“快影”配上字幕与音乐,发到了自己的快手账号“小王与盲妈”上。未曾预料,几天内,手机提示音会像除夕夜的鞭炮一样响个不停——这条记录失明母亲教他蒸馒头的视频,播放量冲到了4000万。
“我当时懵了,赶紧拄着拐棍去镇上问人。”回忆那一刻,这个河南汉子的眼中仍有光。而这束光来临前,他的人生几近坍塌。一次翻修老屋时的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腿,背上了70多万元的债务。“天像塌了一样。家里做豆腐的营生也停了。我整天闷在家里,觉得自己是个废人。”
“快影”是他摸到的第一块“砖”,被用来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转机,源于王继伟早年刷快手时埋下的种子。“我看人家拍视频,我是不是也能拍一下?”鼓起勇气,他决定用镜头来记录自己与母亲最真实的生活。
从观看者变成创作者,剪辑是首道难关。王继伟在别人的视频下方发现了“快影”标签,下载后,软件界面清晰的中文提示让他觉得“这个我也能试试”。
“刚开始,就是一个功能一个功能地瞎点。”王继伟回忆自学剪辑的日子,“每天饭后打开快影,对着墙、对着地,有时对着自己拍,拍完就琢磨每个按键的用途。”从最简单的“对口型、加音乐”起步,他逐渐掌握了分割、排序等核心功能。
那条“蒸馒头”的视频意外爆火后,在网友鼓励下,王继伟开启了首场直播。“刚开播的时候,我就傻坐着,不知道能说啥。”是评论区滚动的留言启发了他:“讲讲你的故事,卖卖家乡的货。”
王继伟的家乡是周口市姚集镇,有着肥沃的黑土地,是远近有名的七彩蜜薯之乡。他磕磕绊绊地尝试介绍家乡的农产品,一场直播为其带来了2000多元收入,而这笔钱,为深陷债务的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让他看到了在故乡土地上获得新生的可能。
从自救到共富,一把“新农具”在乡亲手中传递
流量带来了收入,也带来了信心。有了第一条爆火视频后,王继伟开始思考流量背后的逻辑,琢磨如何持续创作好内容。慢慢的,他把镜头从自家的灶台,转向了家乡那片肥沃的黑土地,对准了乡亲们地里待销的农产品。
“过去等收购商上门,价格低、耗时长。现在直达消费者,价格更公道,物流更快,产品也更新鲜。”王继伟最开心的是,快手带动了整个村庄的活力。“上午拍摄、下午直播、晚上打包,让黑土地的花生、蜜薯、玉米直发全国,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产销一条龙’。”
“蹲在田间地头,把我们自己家乡的农产品拍下来,再用快影剪辑一下,放到平台上卖出去。‘快影’就是我的新农具。”王继伟也因此成了乡亲们的“快影教官”,尤其帮助了许多不识字的老阿姨。
“‘语音转文字’功能对她们太有用了,说几句话,字幕就自动生成。”他看到,乡亲的视频在配上字幕后,播放量能从两三百涨到数千甚至数万。一位在镇上卖衣服的大姨,还通过快影剪辑视频宣传,日销售额有了大幅提升。
“大姨特意给我跟俺妈送了新衣服表达感谢。我很感动,付出都值了。”王继伟说。一位村民也感慨道:“继伟耐心极了,我们学得慢,但他从不嫌弃。”
这种互助精神,是王继伟对人们善意的一种反哺。最初开直播时,常有陌生人发私信教他技巧,甚至有商家指导他怎么打包发货。“我一直感激他们,觉得不能辜负这些期待。”于是,“快影”这把新农具,便承载了一份从指尖传递到心间的温暖,成为王继伟回报乡邻、传递善意的最好方式。
扎根黑土地,让每个“流连忘返”都有枝可依
几年拼搏,家中70多万外债已还了大半。与此同时,王继伟亲眼看见,曾笼罩在母亲心底的阴霾,正被一股新的力量驱散。
起初,母亲心疼他,怕他身体吃不消,总劝他别“瞎折腾”。为这事儿,母子俩没少争执。王继伟不过多解释,只是默默用直播挣来的钱,给母亲添置了新衣,买了生活用品。看到这些,母亲心里的疙瘩才慢慢解开,开始相信儿子走的是一条正道。
“我妈一开始根本不信这钱是直播挣的,反反复复问我好多遍。”王继伟说。而今,母亲不仅不再反对,还主动配合,成了他镜头里最自然、最温暖的陪伴。她说:“孩子现在能帮大家卖东西,有点收入,日子比受伤那会儿好多了。”一句简单的话里,藏着母亲全部的安心与骄傲。
秋日暖阳,洒在这片特有的黑土地上。王继伟坐在地头,谈起家乡,语气里是满满的归属:“以前在外打工,没这感觉。现在天天待在农村,才真觉得家乡让人流连忘返。”
当被问及想对同样身处困境的人说些什么,习惯了咬牙前行的他,语气坚定:“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大胆去做。今天没做好,还有明天,多思考、多观察,总会有新发现。不坚持下去怎么行?坚持一定会有结果。”
王继伟的目光落回脚下的土地。在这里,母亲的陪伴和“快影”这把新农具,让他即使拄着拐杖,人也站得挺直,根也扎得更深。日子一天天过去,坚持带给他的回报,是手上那份看得见的扎实,和心里一天比一天更明亮的盼头。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