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你现在和对门关系咋样了?”昨日,中牟新区刘集街道调解员赫梦迪、许赛对调解的邻里纠纷进行回访。刘集街道崔庄村群众刘某在门上张贴不适图案、门口乱放杂物,引发对门老太太心生不适,双方发生矛盾。调解员赫梦迪、许赛两人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中发现后,到双方家中调解此事,通过法理结合、换位思考等方式,成功化解了这起群众邻里矛盾纠纷,使双方和好如初。
这只是中牟新区运用党建引领“四治一创”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牟新区深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坚持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按照“一年强基固本、两年聚力攻坚、三年巩固提升”总要求,充分运用党建引领“四治一创”机制(即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持续推进,运用党建引领“四治一创”机制正在成为乡镇(街道)化解矛盾风险的主要依靠,逐步实现了力量下沉在基层、法律服务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社会稳定在基层,实现了中牟社会大局平安和谐。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拓展基层社会治理自治“新路径”
“我拖这么久的事,你一天就办好了,太感谢了!”万邦家园社区居民张妍开心地对网格员余晶晶说。张妍老家山东菏泽,父母是万邦水产区商户,随家人来郑上学,今年毕业,却因转办团员关系被拖档两月有余,学校多次催促而愁找不到接收部门。余晶晶了解情况后,主动和社区联系,全程协助完善手续,帮其解决了燃眉之急。余晶晶以“党员+网格员”的双重身份,化身“代办员”“策略员”,变“被动诉求”为“主动服务”,赢得群众一致肯定。
中牟新区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选派488名优秀年轻干部和708名专业技术人才纳入网格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员“哨点”作用。坚持以“四百”活动(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立民情台账、问题清单、诉求事项,做到“迈开腿、张开嘴、敲开门、打开心”。
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网格员共走访群众6.2万户,收集民意诉求6500余条,已解决6200余条,正在流转办理300余条。借助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优势,创新开展网格“双百”工程,聘任百名外卖员(快递员)和百名志愿者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累计上报小区停车、违规搭建、环境卫生等基层治理难题123件,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层治理方式从行政性单一化管理向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转变。
走进广惠街街道滨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近1000平方设施齐全的社区健身中心。据了解,滨河社区引入1家健身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专业运营合伙人,出资40余万元打造社区健身中心,社区居民每天只花1元钱即可使用。同时,该合伙人每月为滨河社区基金注入资金,用于社区发展、公益事业、社区救助等方面。为缓解上班族宝妈“育儿难”的难题,引入“托育合伙人”,在社区建立普惠性托育点,发展普惠优先的多元化托育服务,建立覆盖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及早期教育的社区平台,形成社区内的健康育儿网络。
中牟新区在社区治理中引入社区“合伙人”,聚焦社区自治能力弱、运营水平低、经费不足等问题,完善支持社区“合伙人”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工作机制,引入“团体型合伙人”和“个体合伙人”入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商业合伙人+社区基金”合作模式,整合社区综合服务用房16.5万平方米,科学规划20个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为“合伙人”提供空间和平台。坚持“一社一品”打造社区运营品牌,以专业化、市场化、普惠化方式提供居民健身、孩子学习、普惠托管等服务,满足群众办事、教育、医疗、文娱等需求,逐步实现社区治理服务由政府兜底保障向社区自我造血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20个城市社区已成立社区基金,总收益约60万余元。
用好法治“金钥匙” 巧解基层社会治理“方程式”
近日,郑庵镇小庄村一组联户代表因4年前的一笔资金问题多次与会计进行协商无果后,到司法所申请调解,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随即邀请调解员、律师、村支书共同参与,经过“法、理、情”相结合的调解方式,将一起欠款21.6万元的债务纠纷成功化解。
“之凤说和团”在青年路街道明山庙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名字取自明山庙村历史名人明朝崇祯年间刑部尚书刘之凤,刘之凤行事公允正派,深受百姓爱戴。明山庙村充分挖掘村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各类乡贤能人14人,组成了“之凤说和团”,如今村里出现矛盾纠纷,都第一时间找“之凤说和团”进行调解,深受村民信任和好评。《“之凤说和团”文化传承促和谐工作法》被列入河南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
近年来,中牟新区持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专业化法治化水平,成立调解协会、“和牟”商事调解中心,打造“一乡一品”调解品牌。依托区综治中心,建成集诉讼服务、法律援助、法律监督、信访接待、多元调解于一体的“一站式”解纷中心,积极构建以法治化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2025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3172件,调解成功3016件,调解成功率95.08%。在全面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打通普法宣传工作的最后一根“神经末梢”。深化“法治润心”,开创政法大讲堂,有效提升党员干部法治素养,推动形成了学法、述法、普法“三位一体”的普法工作新格局,目前,已组织政法大讲堂7期。开设“小布说法”“牟法讲堂”等专栏,推广普法宣传83期。坚持“法治惠民”,推进“法律援助惠民生”工程,成立万邦法律服务中心,新引进3家律师事务所,98名律师提供公益服务。2025年以来,开展“线上+线下”法治宣传550余次,受教育干群达10.7万余人次。强化“法治筑基”,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坚持以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载体,推进法治要素下移、力量下沉,优化配置执法人员,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建设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在村(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优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公益律师实现全覆盖,为村集体重大决策、重要合同进行“法律体检”,有效推动村务法治化治理。
创新实施德治“四项工程”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软实力”
“在理事堂待客,经济实惠不浪费,同样的菜品,一桌菜的价格与酒店相比,至少省一半儿钱。”东风路街道大潘庄村村民朱佰修在办事待客时深有感触地说。
据东风路街道大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新胜介绍,“村内分设红白事理事堂,婚事提前介入,白事第一时间上门,做实群众思想工作,使辖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少办等蔚然成风。”像这样的红白理事堂在中牟农村已经屡见不鲜,年轻人也自觉践行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
无独有偶,姚家镇自编自演的快板《姚家家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引导群众摒除男尊女卑的观念、约束邻里关系,培育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青年路街道明山庙村重阳节邀请村内60岁以上老年人举办“百叟宴”,让老人们吃宴席、听戏曲、唠家常,并借助百叟宴表彰“好儿女”“幸福家庭”,让百岁老人携五世同堂上台接受表彰,擦亮百叟宴品牌。
中牟新区积极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先导和教化作用,实施以规立德淳民风、以行崇德树新风、以文养德润文明、以评树德展形象德治“四项工程”,努力形成道德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新模式。创新开展“四争”主题活动,以“争做社会好公民、争做单位好职工、争做家庭好成员、争做网上好网民”为主线,重点开展基层巡回宣讲、争当“四争”活动代言人、向“网”的文明生活等文明实践活动150余次,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情怀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共有14人获评中国好人、7人获评河南好人、11人获评郑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11人获评郑州市文明市民标兵。
挖掘数治潜力 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引擎”
韩寺镇南岗村三级网格员在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村东头主干道与小清河桥路面堆积的秸秆垃圾着火,火势蔓延迅速,如若不及时处置,极易形成更大火势,该村三级网格员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发现平台进行事件上报。在多方力量的配合努力下,现场火情全部处置完毕,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中牟新区强化应用场景建设,有效推动数治资源整合,实现平台融合互通,全面完成12345热线与网格化平台融合;完善民调员信息并全员纳入网格组织架构,实现矛调系统与网格化工作融合;切实推进警网融合,实现110非警务事件在网格化平台处置。全力打造万邦市场、文旅文创专属网格,建立“属地+企业”联合党委模式,完善“4+4+1”工作机制(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和共驻共建四项机制,统一事件上报、实时调度、事件办理、吹哨报到四项制度,完善效能评价体系),打造 “日常模式”“助企模式”和“应急模式”“节假日模式”。2025年以来,累计处置网格发现事件12433件,办结率99.58%,满意率99.74%。
中牟新区党工委书记丁文霞表示,下一步,中牟新区将聚焦“两高四着力”,认真落实河南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要求,着力推进“五基四化”,持续补齐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弱项,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完善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育、数治支撑的“四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事、化解群众身边矛盾,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张晨 马超 徐少杰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陶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