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饿,好想吃一顿饱饭”“您的爱心帮助改变毛孩子的命运”……
据媒体报道,眼下,部分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以“××救助组织”为名的店铺,首页配以形容凄惨的流浪猫狗图片和煽情文字。这些店铺出售的商品并非实物,而是名称为“流浪动物口粮”等虚拟商品——消费者下单后,由商家对流浪猫狗进行投喂,即“云投喂”。一份虚拟商品的价格多在1元至20元之间。
此类店铺的配图配文高度模板化,询问其真实性,往往得不到回应;隔一段时间再看,有的店铺已下架商品,有的店铺则直接注销。这让不少消费者不禁生疑。
“云投喂”本身是为了方便爱心人士参与流浪猫狗救助、降低动物保护门槛的一项暖心科技,为公益事业的开展打开了更多思路。如果资质合法、渠道正规,那么大家不妨献上一份爱心。
可惜的是,这种“赛博温情”很容易被人利用——假慈善、真诈捐。一笔笔“爱心款”真的捐出去了吗?捐到了哪里?小动物得到帮助了吗?这些问题,往往石沉大海;随着商家跑路,划上了更大的句号。
“云投喂”商业利益大于社会公益,原因在于线上盈利模式不透明,运维流程不专业、缺少规则保底和责任明确划分,所以才会沦为情感操控的“云骗”。这些同样是“云认养”“云种植”等骗局的一贯套路。
真实和透明是慈善的底线。就法律而言,如此无资格却公开募捐,虚构事实来骗取财物,已涉嫌违法犯罪。理应明确法律边界,填补监管漏洞,遏制种种“云骗局”。
一方面,平台应承担好审核与管理责任。对申请开店的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并对消费者投诉集中、异常交易的店铺进行重点监控,一旦查实欺诈行为,立即封店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联动执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公众也要擦亮眼睛,可以体验新事物但切忌沉溺,涉及购物、投资等情况,尤其不可“感情用事”。应处处留心,积极监督,倒逼平台和商家规范行为。
“云养”经济产业方兴未艾,需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监管方式与新业态适配,科技救助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以此才能促进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