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墨、落纸、压纸、起纸,一幅幅“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之势的“少林童子功”跃然纸上......

这充满匠心的一幕,正是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耿庄社区、武兴街社区居民,传承创新嵩山木版年画的生动写照,既保留着老手艺的古朴韵味,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笔墨间焕发新的生机。

民间艺术“活化石”

嵩山木版年画,亦称作登封木版年画,是扎根于中原大地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

嵩山素有 “天地之中” 的美誉。作为达摩面壁圣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对佛经、典籍的刻印需求日益增长。精美的模板雕刻插图技艺在嵩山地区率先兴起,匠人们以刀为笔,在木板上镌刻出细腻的图像,为木版年画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寇谦之晋见中岳王》插图便是出自登封木版雕刻匠人之手的传世精品。这幅作品造型端庄典雅,人物神态庄重肃穆,线条刻画细如游丝却不失力度,将神圣意境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尽显匠人高超的技艺水准。如今,这幅珍贵的木版插图仍完好保存于嵩山中岳庙,成为见证嵩山木版雕刻技艺早期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

“敬神崇祖降祥纳福,天地众神和谐共存”,是嵩山木版年画主题的集中体现。

一方面,匠人从嵩山汉三阙画像石中汲取艺术灵感 —— 汉三阙画像石以古朴的线条、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与神话传说,其构图方式与图像语言深刻影响了木版年画的造型理念。另一方面,嵩山地区众多寺庙中的壁画艺术,以丰富的色彩运用、宏大的场景叙事,为木版年画的色彩搭配与画面布局提供了借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嵩山地区从事木版雕刻技艺的匠人,在融合南北技艺之长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从单一插图向多元文化载体的转变,创作出兼具普遍性与独特性的年画作品,成为展现中原地区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的 “活化石”。

从题材来看,嵩山木版年画涵盖了岁时节令、民俗活动、吉祥寓意等多个领域:春节期间的门神年画,以威严的形象守护家宅安宁;元宵节的灯画,色彩艳丽,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描绘民间故事的年画,既传递着传统美德,也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嵩山木版年画鼎盛于明清时期,登封城南街“嵩阳”“岳生堂”商号及告成的“阳水”等多家木版年画作坊,每年都在印制木版年画,颍阳、大冶等地区也有制作与流传到周边地区。清代景日昣的著作《说嵩》《中岳庙志》《嵩崖尊生》等有许多刻版插图。清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18 幅插图及文字均为当时年画作坊所刻印,可见当时民间习俗及年画的盛况。

链接产业,“刻”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木版年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承载了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登封市嵩山木版年画公司董事长耿松有说,亘古亘今,嵩山木版年画犹如一部 “嵩山地区民俗生活图像大全”,不仅记录了中原地区的民俗变迁,更成为传承地域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2014年,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嵩山木版年画集》横空出世,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年画,细腻而详尽地勾勒出深邃的历史传承脉络。正是这本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智慧的巨著,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嵩山木版年画这片干涸已久的文化沃土,使其得以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新绽放异彩,真正实现了从濒危到复兴的华丽转身。

“一张张鲜活生动的年画不仅讲述着世代相传的民俗故事,更悄然记录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发展变迁,字里行间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回顾嵩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创新历程,耿松有感慨万千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嵩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得到了生动印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这门非遗技艺在尊重与传承的基础上,积极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以嵩山文化为核心,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精准把握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黄金契机,创新打造出独具登封特色的文化品牌,成功将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鲜活动力。

近年来,在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嵩山木版年画的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先后开发出《中岳嵩山名胜图》《少林童子功》《八段锦》《易锦经》《二十四节气》等20余种兼具文化内涵与观赏价值的新产品,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艺术魅力赢得中外游客的广泛赞誉。目前,部分产品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展示收藏,充分体现了传统非遗在当代市场的旺盛生命力。

锻造匠心 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时代挑战的当下,如何搭建更宽阔的展示与参与平台,汇聚社会各界资源为非遗事业注入持久活力,成为众多非遗项目探索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嵩山木版年画公司通过系统性、多维度的文化交流活动,将这项承载着中原民间记忆的非遗技艺从工坊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 他们主动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亲手印制年画的过程中触摸传统;深入社区,为居民搭建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魅力的桥梁;联动企业,将非遗元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文化的传承在于匠心之道。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嵩山木版年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耿民生,自幼受父亲耿炳伦的熏陶,始终秉持 “守正创新” 的理念,既坚守传统工艺的核心技艺,又不囿于过往的创作范式,积极探索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之道。

耿民生敏锐捕捉大众文化审美与文化需求的变化,将现代潮流元素巧妙融入传统年画题材 —— 从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的场景,到贴合年轻人兴趣的创意图案,让古老的年画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他还对传统图样的色彩体系进行革新,打破以往以纯亮色为主的搭配模式,引入更丰富的中间色,使画面层次更分明、视觉效果更和谐。

匠心守艺,薪火燎原。在耿民生的影响与带动下,非遗传承不再是 “一个人的坚守”,而是成为更多人的共同选择 —— 如今,耿庄社区、武兴街社区及周边已有50多位群众主动加入嵩山木版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中有返乡青年、有社区居民,也有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笔墨与色彩的交织中,共同为这项非遗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们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尽全力让更多人看见这门艺术的魅力,爱上这份民间文化瑰宝,更好地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耿民生话语坚定,信心满满。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欧阳文权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