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郑州西亚斯学院联合主办,郑州西亚斯学院音乐戏剧学院、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承办,中原文学杂志社协办的“河南抗战题材剧目艺术档案展”,于2025年9月17日在郑州西亚斯学院盛大开幕。
本次档案展是我省首次围绕地方戏抗战题材剧目开展的专题艺术档案展,也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河南抗战题材戏剧创作成果的首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旨在通过档案梳理与展示,再现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档案:还原抗战戏剧的历史记忆
走进郑州西亚斯学院音乐戏剧学院一楼大厅的展览主场,戏单、剧本手稿、演出剧照、创作札记等档案照片有序陈列,一部鲜活的“河南抗战戏剧史”缓缓展开。展览重点呈现了多部经典抗战剧目,如豫剧《涤耻血》《克敌荣归》《巾帼侠》《杨靖宇》《红菊》《红高粱》《国魂》《樊粹庭》,民族歌剧《月照盖头岭》,曲剧《掩护》等,涵盖从抗战时期至今各个阶段的创作成果。它们不仅展现河南地方戏在抗战题材上的艺术探索,更通过档案照片揭示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背后的历史细节。此外,展览特别设置“樊粹庭抗战名剧专题”,展出豫剧大师樊粹庭手迹、陈素真、张袖云、毛兰花等名旦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的珍贵戏报与剧照,以及狮吼儿童剧团在艰难岁月中延续豫剧命脉的历史照片。
学术研讨:深挖红色戏剧的文化价值
此次活动不止于“展”,更在于“研”。
展览期间,“河南地方戏抗战戏剧学术研讨会”同步举行,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抗战剧目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展开深度交流,为河南红色戏剧的研究与创作注入新思考。
与会领导、专家研讨环节聚焦核心议题——河南地方戏抗战题材作品的创作语境、艺术特征与社会价值,尤其深入探讨了豫剧、越调、曲剧三大本土剧种在人物选择(如何塑造接地气的抗战英雄)、叙事结构(怎样用地方戏逻辑讲好抗战故事)、表演程式(如何平衡传统唱腔与红色主题)上的文化差异。
这场研讨会不仅为河南抗战题材戏剧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更让红色戏剧的文化内核得到进一步挖掘——它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承载民族记忆、传递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地方戏这一河南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抗战记忆融入当代生活,让爱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统筹:石闯
编辑:程子鑫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