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位于河南省嵩山东麓、伏羲山下,溱水与洧水两条河穿境而过,万年流淌间孕育出厚重璀璨的溱洧文化。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宜人宜居,地处华夏文明探源核心区域,是伏羲文化、黄帝文化、岐黄文化与诗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数千年历史积淀下,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愈发深厚——其中,元宵节“游绿儿”习俗更是穿越千年时光,成为新密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这一节日起源于汉代,历经唐、宋、明、清的持续兴盛,民俗内涵不断丰富,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符号。而在新密(原密县),若问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哪天,当地人定会脱口而出:“正月十六‘lǚer’儿!” 在新密方言里,“六”读作“lǚer”,每年正月十六,新密人倾城而出、外出游玩,这一习俗被称为 “游绿(六 lǚer)儿”,至今已传承千年,热闹程度更胜正月十五。
关于“游绿儿”的盛况,历代《密县志》中留有清晰记载,为这一习俗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有力佐证。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密县志・疆域志・风俗・节序》载:“元宵,张灯街市,放花炮,士女盛饰游玩,通宵不绝。” 到了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密县志・风土志・节序》进一步细化:“元宵,四街演剧祀神,文庙张灯,放花炮。十六日,四乡妇女入城拜城隍、官署,夜游散百病。” 民国十三年(1924 年)《密县志・风土志・节序》则补充道:“元宵,祀诸神及先祖,略同元旦,张灯放花炮,鼓乐彻夜。十六日,男妇辍工,燕乐嬉游,消散百病。十九日,撤灯送神。”
从文献记载可见,新密市的元宵节活动大致从正月十四开始,至正月十九结束,时间持续6天。其中正月十五、十六为高潮,而正月十六的“游绿儿”更是将热闹氛围推向顶峰。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民俗活动迎来复兴契机,在政府部门的有序组织与引导下,“游绿儿”习俗不仅得以完整保留,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若细究新密元宵节的完整流程,可清晰分为三个阶段:
正月十三至十四为准备阶段:此时的新密已弥漫着节日的热闹气息。各村镇开始排练狮舞、龙灯、竹马等社火表演(当地俗称“故事”),并在就近集镇演出;农家则忙着蒸制花馍与灯盏——花馍造型各异,有象征吉祥的枣山、寓意丰收的口袋,也有寄托美好祝愿的长虫(新密人对蛇的俗称)、刺猬样式,每一件都是手作的温度与民俗的传承。活动高潮为正月十五至十六:这两日是新密人最忙碌也最欢乐的时刻。街头巷尾演剧祀神、张灯结彩,夜幕降临时,放花炮(焰火)焰火腾空、花灯璀璨,整个城市沉浸在喜庆之中。而正月十六的“游绿儿” 更是重头戏:人们或进城观看社火表演、赏玩花灯,或前往城隍庙、官署祭拜祈福,在游玩中寄托“散百病” 的美好愿望;街头巷尾的美食摊位与商铺前人头攒动,人们一边品尝特色小吃,一边选购心仪物品,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此外,普通人家还会点亮灯盏、食用茶面糊涂,孩童们则有 “偷灯盏”的趣味习俗,为节日增添更多童真与欢乐。收尾阶段正月十九:这一天俗称“偏绿儿”,标志着元宵节活动正式落幕。人们撤下花灯、送走神灵,带着节日的余韵与对新一年的期盼,回归日常生产生活。
在岁月流转中,新密“游绿儿”习俗早已超越单纯的节日庆典,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与精神盛宴。如今的“游绿儿”活动上,舞龙、舞狮、大鼓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表演者身姿矫健、气势昂扬,既展现着新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传递着当地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正月十六外出游玩、“散百病”的习俗,曾广泛存在于中原地区,但随着时代变迁,大多已逐渐式微甚至消失,唯有新密“游绿儿”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且规模逐年扩大,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县市。
作为新密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游绿儿”习俗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数千年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它是研究华夏文明、中原民俗的重要样本,是凝聚地方文化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此珍贵的民俗遗产,值得深入研究、悉心保护、代代传承,让这份来自溱洧河畔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薛璐 通讯员 王艳红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