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乙巳年,时维仲春,风和日丽,余游会稽,诣大禹陵。此地山明水秀,古木参天,林壑尤美,清幽之致,令人心旷神怡。

未至陵前,遥见一碑亭,飞檐斗拱,古朴庄重。亭中立一巨碑,乃明人南大吉所书“大禹陵”三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岁月虽久,风采依然。碑周古槐蟠郁,枝叶交错,如翠盖亭亭,洒下斑驳光影。

步入陵园,见享殿巍峨,气势恢宏。殿中塑大禹像,冕旒垂目,神态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其旁壁画,绘大禹治水诸事,或率众开山,或疏浚河道,或指挥若定,栩栩如生,仿佛将当年治水之艰辛与伟绩一一呈现眼前。遥想大禹之时,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大禹受命于危难之际,新婚四日即别妻离子,踏上治水之路。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终使百川归海,九州安定,实乃功高盖世,德配天地。

出享殿,过石桥,有禹祠隐于绿树丛中。祠内有禹井,相传为大禹所凿,井水清澈,千年不竭,似在诉说着大禹的恩泽。祠前古木参天,静谧安宁,偶有鸟啼,更添几分幽意。

再往前行,至禹庙。庙中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之风。庙内碑刻林立,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盛赞大禹之功绩与品德,墨香与古意交融,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游毕大禹陵,感慨万千。大禹治水,非徒以力胜,实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无私奉献之德,为民谋福之心,感动天地,泽被后世。其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千秋万代,永垂不朽。余等后人,当以大禹为楷模,修身律己,奋发图强,为家国之兴盛,贡献绵薄之力。

当听闻要前往大禹陵时,我的内心满是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场与远古英雄的对话。抵达绍兴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大禹陵那古朴而庄重的建筑群映入眼帘。

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通往禹陵的步道,路口那巨大的铜铸圆柱格外醒目。传说,古时祭祀者至此必须下马步行,即便尊贵如帝王也不例外,这足见大禹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步道两旁,神兽石雕威严矗立,它们仿佛还在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诉说着当年助力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走过步道,来到祭祀大典广场,广场宽阔而大气,两边的钟鼓亭仿佛在等待着奏响祭祀的乐章,中间的祭祀台更是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大禹陵、禹庙、禹祠等古迹逐一呈现。在大禹陵冢前,我轻轻抚摸着墓碑,那冰冷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在传递着历史的温度。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大禹奔波于山川之间,不畏艰难险阻,一心只为治水的身影。进入禹庙,殿宇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显古朴典雅。正殿中大禹的塑像高大威严,他眼神坚定,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大地。而在禹祠里,泛黄的古籍、古朴的农具,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大禹的功绩。

景区内的大禹纪念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其独特的造型,连同水面倒影,竟组成了一个大禹的“大”字,设计者的匠心令人赞叹。馆内丰富的展品和音像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大禹治水的全过程,让我对大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离开时,我频频回首,大禹陵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古迹之美,更让我汲取了大禹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 刘倩倩 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 中级职称)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