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能澎湃,科创之花结出产业硕果。8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市从政策扶持、完善体系、拓宽渠道、金融支持等方面发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3.66亿元,同比增长22.73%;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交额达560.3亿元,同比增长50.30%,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创新动能。
制度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近年来,我市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关键一招”,以制度革新破题开路。充分发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技术合同成交额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分别纳入创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出台《郑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等政策,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建立稳定的技术转移奖补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转化积极性。
加快推进市属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部门,设置成果转化创新型岗位。对主持完成成果转化且符合相关规定的人员,可不受学历、年限等限制,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同时,成立郑州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探索建设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新模式,实施财政资金“拨投结合”“团队控股”等改革举措。积极推动驻郑13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单列管理试点工作,赋予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决定权,推行“先确权后转化”制度,探索职务科技成果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
一系列改革举措,让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场。2021年以来,我市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占全省比重50%;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819项,占全省比重63.59%,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全链条体系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郑州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支持嵩山实验室等18家在郑省实验室加快建设。引进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8家科研机构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理工等8所一流大学来郑设立研究院。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5890家,其中国家级66家、省级2297家,形成关键技术攻关的“矩阵”。
依托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打通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布局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9家单位为郑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试点。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机构88家。“十四五”以来,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1.2万余项,服务企业超3万家次,解决企业需求1.6万余项。
持续推动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搭建技术研发团队与需求企业间的桥梁纽带,建立技术、人才、融资需求线上平台,实现成果需求智能匹配。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赋能产业发展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转化注入“强心剂”。2024年在全省率先设立规模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2025年6月,印发《郑州市支持加快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设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支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并纳入市级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银行探索“投贷联动”,推广“创新积分制”。
“郑科贷”累计放款114.7亿元,支持企业2665家次。2024年全市发放科技金融贷款1600亿元,预计202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将突破2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达90%,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达70%。
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并成功产业化。通过实施“郑科转化”工程,推动嵩山、黄河实验室及汉威、超聚变等龙头企业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超硬材料、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技术国际领先。汉威科技打破MEMS红外气体传感器核心器件长期国外垄断;四方达“超大直径复合片混料及合成工艺”技术国际领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分别达5500家、1.4万家,创新主体蓬勃生长。
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下一步,我市将锚定“科创强市”目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繁荣技术市场,提升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聚焦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现金出资入股科技型企业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探索财政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拨投结合”模式,建立“限时转化”机制;增强成果供给能力,以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为创新极核,联动驻郑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聚焦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创新“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推动成果快速产业化。
聚焦建强转化载体,以郑州高新区、中原科技城等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引领,聚合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核心载体,构建协同联动的全链条转化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成果转化高地。
聚焦创优服务体系,以郑州技术交易市场为中心,整合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搭建全市统一技术交易平台,贯通需求对接、成果展示等全流程服务;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形成“平台支撑、网点覆盖、机构联动、人才保障”的服务生态。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载体建设。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天使投资基金高效运营,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正观新闻记者 董艳竹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