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2025年郑州·埃尔奥拉考古学学术交流会”在承载着3600多年中华文明记忆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拉开帷幕。此次学术交流会适逢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交35周年及首个“中沙文化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见证了两地文明的深度交汇,更开启了中沙两国文化遗产领域合作的新篇章。
文明互鉴:中沙携手迈向新高度
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文化部高级经理塔哈尼·阿尔马哈茂德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单位的领导。开幕式现场,中外嘉宾共同浇注“友谊之花”,象征中沙文化遗产合作如种子扎根,又似繁花盛景,开启合作新篇。
郑州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学广在致辞中表示,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郑州商城遗址作为商王朝的开国之都,是夏商文明更迭、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郑州市一直致力于守护这一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会,使郑州成为中沙文明交流的“新支点”。
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文化部高级经理塔哈尼・阿尔马哈茂德在致辞中表示,中沙两国虽地理上相距甚远,但文明发展有着相似的逻辑,此次学术交流会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纽带。她期待本次学术讨论能催生有价值的见解,成为与河南、郑州持续深化合作、建立长久伙伴关系的新起点。
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在致辞中指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举办正是以实际行动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中沙文明对话、深化双方合作的重要一步,彰显了河南在文化交流领域的积极担当和重要贡献。
学术盛宴:搭建跨文明对话桥梁
本次学术交流会汇聚了来自国际国内知名学术机构的学者30多位,阵容强大。国内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高校,为本次学术交流会带来了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观点;国际代表则涵盖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沙特遗产委员会、圣安德鲁斯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利物浦大学、根特大学、吉赞大学、哈伊勒大学、沙特国王大学以及独立研究员等,为学术交流注入了国际化的学术活力。强大的学术阵容,多维的国际视野,前沿的学术深度,为跨文明、跨地域的人文交流和研究搭建了优质对话平台。据悉,本次交流会将持续三天,专家学者们围绕考古地理、古代经济网络、文字与文明演进、早期王国形态、考古合作机制、精神信仰研究等领域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深化对两大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为世界文明互鉴搭建新桥梁。
“在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建交35周年之际、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重要节点,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此次学术交流会,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还有助于推动‘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学’的展开。”参会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在交流中指出,要展开“比较文明学”,只有“比较文明学”开展起来,文明互鉴才能走向深入。而“比较文明学”又离不开“比较考古学”。在此意义上,埃尔奥拉考古学有它独到的一面。当人们比较中国和米索不达米亚文明时,如果以埃尔奥拉考古学为中介,就会对米索不达米亚文明有更好的理解,因为埃尔奥拉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因此,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意义和收获是多方面的,这是河南省文物考古学界做出的又一个别开生面的贡献。
展望未来:共筑友好合作新辉煌
本次学术交流会承继在“城市文化会客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展览合作成果,继续深化中沙文化年交流实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增进理解与尊重。
此次交流会不仅是对古老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中沙双方将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在联合考古、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文旅互访、经济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两地深度协同发展,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