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部农村题材年代剧成为收视黑马。
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杨幂、欧豪领衔主演,倪大红、秦海璐等实力派演员加盟的《生万物》,自8月13日开播以来,爱奇艺站内热度迅速破万,央八收视率突破4%,在酷云、灯塔、猫眼等第三方数据平台持续位列榜首。
该剧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1926年至1940年鲁南农村天牛庙村为舞台,通过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在土地变迁中的命运沉浮,深刻描绘了中国农民在生存与发展路上的艰辛跋涉。
没有过度营销,没有狗血剧情,它凭借扎实的剧本、精湛的表演和对土地的深沉敬畏,让全家老小坐在一起追剧,成为暑期档尾声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旧题材的新切口
《生万物》以“土地与人”的关系作为叙事核心。这一主题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并不罕见,该剧却跨越了对农耕文明的单纯礼赞,转而切入土地所承载的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束缚与希望之间的多重张力。
剧中,地主宁学祥(倪大红 饰)视地契如命,寒冬守粪如宝,甚至不惜以女儿的一生作为代价,折射出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与悲凉;自耕农封二(林永健 饰)一生梦想是攒钱买地,代表小农经济对安全感的极致渴望;而佃户们则在温饱线上挣扎,土地对他们而言,对生存的渴望压倒一切。这些不同阶层对土地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土地是人的命根子”通过具体情节变得鲜活可感。
剧集在风土人情的还原上也极为用心。“试春气”“踅谷仓”“打春牛”等几近消失的传统农事仪式被影像一一复刻。制作团队远赴山东临沂、日照与吉林白山实地取景,斥资搭建200亩麦田,依照季节真实拍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从暴雨倾盆到雪落无声,自然不再是背景,而是几乎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服装道具亦极尽考究,参照1927年县志记载还原出“粗麻补丁”“务农鞋沾泥”的细节,被认为是“年代剧审美的新标杆”。
群像中的个性光芒
《生万物》的成功,也得益于其鲜活立体的角色塑造。杨幂饰演的宁绣绣经历了从深闺少女到坚韧农妇的蜕变,她指尖初触麦芒的震颤,被粗粝泥土磨出血痕的双手,都记录着成长的阵痛。为贴近角色,杨幂素颜出演、主动增重10斤,并提前四个月深入山东农村体验生活。她在“雪地断亲”“扒棺哭母”等高强度情感戏中的表现,破碎中可见坚韧。
欧豪所饰演的封大脚,则展现出庄稼汉的淳朴和担当。他“八抬大轿迎娶绣绣”的情节,在粗犷中透出郑重,被观众称为“糙汉美学的情感高光”。
老戏骨们的表演更是亮眼。倪大红将宁学祥的抠门、贪婪与父权专制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亦未停留于脸谱化的“恶人”,而是揭示了这一人物在时代更迭中的困惑与悲情;秦海璐饰演的费左氏,为延续家族香火不择手段,却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者;林永健则把封二这个精明又卑微、可气又可怜的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他的挣扎与梦想,几乎成为全剧最动人的副线之一。
沉重主题的轻喜调和
作为一部年代剧,《生万物》对叙事节奏的把控可圈可点,在沉重历史底色与现代观剧习惯之间找到了平衡。
剧集开篇就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抓住观众眼球。地主宁学祥之女宁绣绣大婚当日被土匪劫走,其父因不舍卖地赎女,竟让二女儿宁苏苏替嫁。这种“风暴式开场”不仅迅速立起人物性格,也铺开了命运转折的导火索,实现“一集入戏、三集上头”的强叙事效果。
但剧集并没有一味求快,在必要的细节处依然舍得放慢节奏:封大脚为绣绣磨破的手指笨拙地涂抹猪油;婆婆默默递给绣绣一个刚烤熟的地瓜;田埂上夕阳下的劳作身影……这些“慢镜头”般的生活瞬间,丰满了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让土地与人之间那种近乎血脉相通的关系变得可触可感。
此外,轻喜剧元素的注入,是《生万物》调和历史沉重感的一味良方。倪大红与林永健在剧中贡献了不少即兴发挥的幽默桥段,如“地里互呸”等,令人忍俊不禁。这些喜剧成分并未消解苦难的严肃,反而赋予人物更真实的生命力,即便在最暗淡的岁月里,人依然会哭、会笑、会苦中作乐,这是一种更高级、也更勇敢的现实主义。
土地里生长的精神传承
《生万物》能够触动广大观众,是因为它与《山海情》《人世间》等一批近年来备受肯定的现实主义佳作一脉相承——始终将叙事深植于历史语境之中,敏锐捕捉人性的多重维度,传递出朴实坚韧的生活态度,并最终完成对某种民族精神谱系的当代回望与传承。
该剧并未借助宏大口号或英雄主义来叙事,而是把镜头投向田埂间的麦穗、吱呀作响的织布机、烟火氤氲的土灶,以及春耕秋收、纺线织布、邻里相帮这些看似普通却极具生命力的日常实践。正是这些细腻入微、充满泥土气息的场景,真实再现了沂蒙山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更勾勒出一种扎根于土地的中国农民生存哲学。
剧中人物如守望田亩者坚持精耕细作,用汗水换取收成;勇于突破者尝试新的作物与方式,靠胆识开拓生存空间;匠人则穷尽一生磨练一门手艺,以专注延续生活的尊严。他们共同信奉“勤能补拙”的价值观,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践行着最朴素的公平与正义。
《生万物》真正讲述的,是关于我们民族“根脉”与文化“灵魂”的故事。务实、守信、坚韧、豁达……这些由土地所滋养的品质通过代际之间的言传身教、乡里乡亲的日常往来,融入血脉,成为乡村社会生生不息的精神基础。
也正因如此,《生万物》如同一部生长于大地、回荡于时代的人间史诗,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土地、回归土地,并在回望中看清我们的来时路。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