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川甘孜的一场雪山救援引发全网热议。据封面新闻报道,博主“头铁肖肖”在攀登四川甘孜勒多曼因峰时,被落石击中无法行走。10个村民将其抬下山,支付了6万元费用。尽管当事人公开致谢并认可价格,但网友们却争论不休,有人斥为“乘人之危”,也有人力挺“价格合理”。这场争议,不仅揭开了高原救援的艰辛,更将户外救援定价这一复杂命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图源:封面新闻
实际上,雪山救援从不是普通体力活。高原缺氧环境中,村民们背负数十斤装备,在雪地里一步一挪,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坠遇险。这种拿命换命的付出,人力成本早已超越普通劳务范畴。正如参与救援的村民所说:“我们不是专业救援队,但知道人命关天。”在荒野事故现场,这些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本身就是对生命最朴素的守护。
从市场角度看,6万元并非“漫天要价”。四川省登山协会会长刘建坦言,高海拔救援尚无统一标准,双方议价是国际通行做法。极端环境下,救援成本里藏着风险溢价、装备损耗、时间投入等多重因素。2019年珠峰“堵车”事件中,专业救援公司收费高达数万美元,相较之下,类似场景里的6万元已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只有让救援者获得合理回报,才能形成持续救人的激励机制。
质疑声中,不少人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救援费用本质是一场风险共担的契约。登山者挑战极限时,本就该为潜在风险买单。在专业救援难以覆盖的偏远荒野,民间救援力量恰恰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当事人自愿付费致谢,说明双方已对救援价值达成共识。这种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不该被道德绑架,扣上“趁火打劫”的帽子。
当然,也不能把救援完全当成商品交易,否则会消解生命救援的道德价值。倡导市场化机制,并非否定人道主义精神,市场规则也得有道德底线。在确保救援者获得合理补偿的同时,仍需鼓励无偿救援的善意传递。关键在于建立制度框架,让善意与救援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争议背后,更该关注的是救援体系的公共命题。当前,民间救援领域仍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是定价无标准,“议价”容易引发纠纷;二是救援者缺保障,冒险救人时还要担心自身权益。破解困境或可从两方面发力:首先,推广户外救援保险,将高风险运动纳入商业保险,既减轻被救者负担,也为救援者兜底。其次,探索区域性救援基金,靠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等形成可持续资金池,让救援不再单纯依赖“讨价还价”。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户外运动热潮兴起,越来越多人把挑战极限当生活态度。但享受自然馈赠时,必须清醒认识自然法则的残酷。在此案例中,村民们用血肉之躯搭建的救援网络,本质上是在填补公共服务的空白。所谓的“天价”里,既有体力付出的补偿,更有生命风险的定价。这是整个社会需要形成的风险共识。
说到底,6万元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更是制度滞后的警钟。不必在“道德”和“市场”之间非此即彼,更该思考如何完善户外救援体系:让每个冒险者挑战自然时,不用为生存危机付不起代价。而这,或许才是对生命最真诚的敬畏。
(原题为《不必一听到6万元救援费,就贴上“趁火打劫”标签》来源 潮新闻)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