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16时,为期三天的“第二届华夏手造郑州非遗文创展”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据主办方统计,展会首日接待观众2.5万人次,次日2万人次,三天累计客流达6万人次,市集销售额突破17万元。这场“商品+讲座+论坛+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展会,为市民乃至非遗爱好者呈现了集大成的非遗文化盛宴。
师生共制香云纱用古技艺与大地对话
展会汇聚了来自河南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匠人及高校师生团队,其中不乏跨界融合的创新之作。
在高校非遗展区,黄河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团队的作品引发关注。该团队由安静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带领,以“黄河文化为魂、香云纱技艺为骨”为核心设计理念,将黄河流域的文化符号与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深度融合。
“我们提取了黄河彩陶的赭石色、土黄色系,与香云纱天然的薯莨棕、墨黑色调结合,还原黄河流域的大地质感。”安静副教授介绍道。
团队作品涵盖服饰、帽子、收纳袋等,所有材质均采用香云纱,从薯莨榨汁、布料浸染到阳光暴晒、河泥覆盖,完整保留传统工序。这种“非遗为骨”的创作方式,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千年技艺的温度。在设计上,团队打破传统服饰的“复古感”,通过现代剪裁实现突破:中式斜襟与西装廓形结合,宽袖改为利落的七分袖,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色彩上除经典棕黄外,还尝试低温固色工艺,推出浅杏、淡青等柔和色系。更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的帽子、收纳袋等配件,均利用服装制作后的边角料制成,实现“零浪费”创作。
“我们的作品不是复刻,而是有专业思考的延续。”安静介绍,团队曾深入香云纱发源地——广东顺德调研,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术研究融入非遗技艺传承。这种“手工创作+学术支撑”的双重属性,既增强了产品的独特性,也传递出非遗传承的深层价值。
海归创客将衍纸艺术中西创意结合
在展会一个具有特色的衍纸艺术展位前,陈晨的作品衍纸中国结、耳饰、发卡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作为海归非遗创业者,她的衍纸艺术将中国传统绳结技艺与西方立体纸艺结合,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学”。
“小时候邻居奶奶用废纸卷桌椅板凳,让我对衍纸产生兴趣。”陈晨回忆道,因为出生在非遗世家,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学澳大利亚期间,她观察到西方衍纸作品与中国传统技艺的差异,萌生了融合创新的念头。放弃绿卡回国后,她与母亲合作,将衍纸与绳结、布艺结合,创作出《党徽》《葡萄》等获奖作品。
“我希望用衍纸讲好中国故事。”陈晨的作品既保留中国结的吉祥寓意,又融入西方立体构图。在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陈晨善于思考,创造出独属于她自己的中西方融合风格。例如《繁花似锦》以衍纸花瓣环绕传统窗棂图案,象征文化交融;《九宫格》则通过几何分层展现东方哲学,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赛事中屡获一等奖,也在海外展览中赢得国际观众认可。
“非遗+文创”模式让影响不断扩大
展会现场,参观者不仅仅是浏览展会商品的购物者,还是深度接触非遗文化生产制作或体验技能的参与者。
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看到这些虎头鞋、布老虎还有泥咕咕,瞬间将我的记忆带回到小时候,这份记忆比这些非遗商品更具有意义。”
还有几个年轻参观者讲:“这些耳钉等饰品都是手工制作的,独一无二,可以彰显个性的同时也能学习非遗文化。”
郑州如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燕表示:“未来非遗展览将从‘综合展示’转向‘专项深耕’。例如针对青少年推出‘非遗夜校’,针对企业开展‘非遗IP孵化’,让非遗真正融入教育、消费和产业生态。”
她特别提到,展会的成功验证了“非遗+文创”的市场潜力,未来将推动“华夏手造”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探索“非遗进社区、校园”、“非遗文化走世界”等新模式。
此次展会虽已落幕,但非遗文化的涟漪仍在持续扩散。展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看”与“买”的范畴,那些被带走的文创产品、留在记忆中的技艺片段、在体验中萌发的文化认同,终将汇聚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更多人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播非遗。
正观新闻记者 黄栖悦
编辑:胡昆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