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古荥:山河形胜铸雄名

黄河自广武山脚陡然开阔,浊浪奔涌向无垠平原。就在这大地阶梯的转折之处,一座沉默的古城墙沐着夕阳,夯土层次如史书页页分明。时至今日,荥阳故城的城墙依然雄伟壮观。

2000多年风霜侵蚀,城墙最高处仍倔强挺立十余米,曾名“荥阳”,因雄踞上古九泽之一“荥泽”的北岸而得名。如今,这里是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

这方夯土,是郑州作为古代文明的无声证言,是一部浓缩的政治地理变迁史。

位于惠济区古荥镇的荥阳故城古城墙

​东西争雄的咽喉锁钥

荥泽之阳,简称荥阳,其名由来已久。风云激荡的战国,给这片土地赋予了战略意义。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社会教育科科长王俊介绍,战国时期,韩国灭郑后,定都新郑。为了攥住黄河的天险,让南北国土如血脉般贯通,韩国在这里大兴土木,加固城垣,扩建雄城。山南水北为阳,这里位于荥泽之北,故名“荥阳”,成为韩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核心堡垒之一。

秦帝国的东出,让荥阳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公元前249年,秦军的铁蹄踏过成皋、荥阳,在这里初设“三川郡”,郡治就定在荥阳城。

这里北临黄河如带,西扼虎牢关(今荥阳汜水镇),是关中东出的咽喉,更是咸阳城伸向东方的瞭望塔。秦相李斯的儿子李由曾坐镇于此,为帝国看守着东方的门户。

秦始皇在城北敖山筑起了巨型粮仓——敖仓,那一座座粮仓堆成了山,成了帝国的钱庄与粮囤。他们还改造魏国旧渠,将鸿沟渠首移至荥阳城附近,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汇合。

敖仓积粟如山,鸿沟四通八达,荥阳故城自此成为秦帝国掌控东方、转运天下物资的超级枢纽,其“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盛誉,奠定于此。

楚汉烽烟起,荥阳的战略价值在血腥争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彭城大败,退守荥阳,依仗的正是敖仓的粮食与荥阳的坚城。项羽猛攻,数侵夺汉甬道,刘邦一度陷入绝境。谋士郦食其一语道破天机:“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则天下知所归。”刘邦采纳其策,最终在敖仓粮秣和鸿沟水运的支撑下扭转颓势,迫使项羽划“鸿沟”为界。

荥阳,是“以关中治关东”国策的地理支点,更是观察东西政治对抗的千年风向标。

淬炼大汉基业的冶铁熔炉

荥阳西门外的田野下,埋藏着另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公元前204年那个夏夜,楚军围城,荥阳危在旦夕。将军纪信慨然请命,假扮汉王刘邦,乘车出东门诈降。当2000妇孺涌出城门吸引楚军注意时,真实的刘邦得以率数十骑从西门遁走。项羽发觉受骗,怒焚纪信。

今日荥阳故城西门外,纪公庙村犹在,烟火不绝。刘邦立国后,封纪信为城隍,其忠义精神自此融入华夏血脉,全国30余座城隍庙奉其为神明,古荥亦成为忠义之乡与城隍文化的源头。

王俊说,古代战火硝烟之外,荥阳故城的西墙根下,另一股力量锻造着大汉朝的筋骨——河南郡第一官营冶铁工场“河一”。

汉武帝行盐铁官营,为何将如此重要的“国家级”工场设于并无铁矿的荥阳?答案仍在水。依托鸿沟水系发达的漕运,铁矿石得以源源不断从外地运来。

走进今天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震撼扑面而来:两座容积达50立方米的椭圆形炼铁高炉遗迹,是当时世界冶铁的巅峰之作。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距今2000多年,这里出现的球墨铸铁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铁技术,领先欧洲的球墨铸铁技术1400多年,另外发现的汉代冶铸高炉、矿石加工厂、水井、鼓风等设施和大量积铁块、矿石、矿渣等遗物,为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中发现的铁范、梯形铁板,以及大量带有“河一”铭文的铁犁铧、铁齿耙、铁锹、耧车等农具,将先进的冶铁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汉代农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熊熊炉火映照下的荥阳,不仅是一座军事堡垒,更是推动农业进步、奠定强汉根基的工业心脏与科技高地。铁与火,忠与义,在此交融淬炼,共同铸就了大汉王朝400年煌煌基业的基石。

穿越历史时空的文明密码

行走在荥阳故城的断壁残垣间,俯拾皆是的碎片都在低语着往昔的辉煌。

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一块汉代板瓦上的浮土,外壁粗犷的绳纹与内里细密的网纹清晰可辨;一枚陶豆柄上,“稟陶”的戳记铭文,仿佛诉说着当年官营作坊的严格管理;云纹与柿蒂纹瓦当,几何纹铺地砖,无不彰显着汉代工匠的审美意趣与精湛技艺。这些看似寻常的陶文纹饰,是解读汉代陶艺、装饰艺术乃至文字演变的珍贵密码。

这些无声的史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科技与历史的实证。考古勘探清晰地揭示了故城格局:东北部为粮仓区,东部高地为官署所在,南部是密集的居民区。

夕阳下的荥阳故城,风声穿过垛口,仿佛夹杂着金戈铁马的余响与冶铁炉火的轰鸣。纪公庙村的锣鼓声隐隐传来——那是国家非遗“古荥威风锣鼓”在排练,雄浑的节奏激荡着忠义血脉。黄河澄泥砚的工匠在河畔取泥,延续着“四渎”济水滋养的古老技艺。

这座看尽2000年兴衰的古城,其价值早已超越砖石夯土。它见证了东西政治的角力,淬炼了忠义精神与钢铁文明,封存着建筑、艺术与科技的密码。如今,它不再仅是兵家必争的关隘或炉火映天的工场。占地30平方公里的“古荥大运河历史文化区”蓝图已然展开,依托荥泽故城、汉代冶铁遗址、西山古城等瑰宝,融合古汉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之魂,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正在书写。

黄河奔流不息,带走了王侯霸业,沉淀下文明的厚土。荥阳故城,这座刻在黄河岸边的千年史书,正从沉睡中苏醒,以其不朽的地名密码,向世界娓娓道来华夏文明的韧性与辉煌,并期待着在新时代,续写属于大河之南、天地之中的华彩乐章。

本报记者 袁帅 王军方 文 周甬 图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