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视频
公司让员工抓阄决定去留,如今职场竟还存在如此荒诞的一幕。
据《工人日报》消息,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案件:
于磊于2021年12月入职某物业公司,与另外两名同事一同被派至某项目担任司机。2023年7月31日,该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告知于磊等三名司机,现岗位仅需保留两名司机,三人需通过抓阄形式决定去留。随后,于磊抽中了“离开”的签,被要求于2023年8月1日起不用再到岗。
于磊认为,公司这一行为系违法解除劳动关系,须支付赔偿金,于是将该物业公司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该物业公司属于违法解除双方之间劳动关系,应支付赔偿金1.8万元。该物业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维持原判。
俗话说好聚好散,用人单位采用抓阄方式决定员工去留,显然触碰了法律红线。
要知道,劳动关系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受《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的社会关系。法律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比如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等。抓阄这种完全随机的方式,既不在法定情形之内,也违背了劳动关系平等自愿的原则。
其实,面对岗位缩减,企业并非没有合法途径。就像法院指出的,这家物业公司完全可以与员工协商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在双方达成一致后解除劳动关系,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这些方式既考虑了企业经营需求,又保障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但该物业公司偏偏不这么做。
或许,该物业公司觉得员工维权成本高,要花时间、精力去仲裁、起诉,很多人会嫌麻烦而放弃,于是就有恃无恐地用这种“新办法”绕过法律规定。但事实证明,现在劳动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这种侥幸心理早就行不通了。
这起案件,也给劳动者吃了一颗定心丸:遇到不公平辞退时,要勇敢维权。法律自然会为劳动者搭建完整的维权渠道,让其拿到应有的赔偿。
说到底,企业经营再难,也不能把法律当摆设。否则,终究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这起“抓阄辞退”案的判决,就是最好的例子。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