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窑门“哐当”一开,火光里出现的居然是用翡翠玛瑙烧的瓷!温润得像刚从玉池里捞出来,比《梦华录》里赵盼儿的茶盏还灵动,连“紫口铁足”都带着股大宋皇室的傲娇劲儿。
这哪是烧瓷啊,分明是北宋官窑的千年魂,被一个叫王东霞的人,在火里给叫醒了。
温润如玉
北宋官窑闪耀非遗之光
在东霞官窑非遗传承基地,年轻的工匠们正跟随老一辈传承人学习制瓷技艺。选料、配料、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王东霞表示:“东霞官窑的技艺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门技艺,还要让它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命力。”
她介绍,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徽宗创立的皇家御窑,是五大名窑中的一个瓷种。北宋官窑瓷器以温润如玉、开片自然流畅、釉色天成、紫口铁足的艺术特征而著称。
热爱启程
踏上传承与创作的热血之路
说起王东霞与官窑的缘分,那可是一段充满故事的旅程。20世纪90年代初,王东霞踏上了拜师学习北宋官窑烧制技艺的道路。她兴奋地说:“我一接触到这门技艺,就像着了魔一样喜欢、热爱,后来这种热爱就变成了一种使命和责任。”深入学习后她发现,这种烧制技艺就像珍稀的宝藏,非常稀少,而且还有濒临消失的危险。1998年,她毅然辞去正式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北宋官窑的保护传承工作中。
困难重重
她是永不放弃的“烈火英雄”
烧制北宋官窑简直是跟老天爷打赌。温度差一度,釉色就跑偏;湿度多一点,开片能乱成蜘蛛网。天气、气压,甚至四季风的方向,都能让一窑瓷“全军覆没”。王东霞的窑厂堆着座“碎瓷山”——那是烧废的“失败者”。冬天守窑,窑口冷得像冰窖,哈口气能冻成霜;夏天蹲在窑边,汗珠子掉地上能“滋啦”冒白烟。最难时,积蓄花光了,她咬咬牙卖车;车没了,又把房子挂出去。
就这么一窑一窑烧,一窑一窑扔。在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她一直坚持着、坚持着……直到第217窑,当那件带着“紫口铁足”的贯耳瓶从火里捧出来时,釉色像蒙着月光,开片纹路像流水漫过青石,千年官窑的气韵,终于被她“焐”热了!
不止烧瓷
她把官窑文化“卷” 进千万人心里
王东霞不仅手艺绝,“安利” 非遗更是一把好手。她像个文化快递员,把北宋官窑送进校园:郑州七中、九中、十九中的教室里,学生摸着仿宋瓷片瞪圆了眼;同济大学的特展上,上万人排队看展,有人边看边感叹:“宋朝人也太会生活了吧!”
2020年,她在郑州图书馆开直播讲 “北宋官窑的浪漫”,20万人在线蹲守,弹幕刷得比窑火还密:“求同款杯子!”“非遗原来这么酷!”她还心疼下岗姐妹,免费开培训班教手艺,让她们握瓷坯的手重新有力量;把作品捐去慈善拍卖,6万块全给了唇腭裂宝宝,她说:“手艺暖了人,才算真活了。”
北宋官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0多年来,王东霞一直致力北宋官窑的文化传承和推广,并决心使之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的宋瓷文化。
如今的王东霞还在跟窑火较劲。为了让东霞官窑的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她不断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记者 王翠 鲁慧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