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第三场演出在郑州大剧院温情上演。作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打造的国家级少儿舞蹈品牌活动,本届展演自7月28日开幕以来,已通过两场演出呈现近60部原创作品,以“童心、童真、童趣”为创作导向,融合非遗传承、自然观察与时代精神,引发观众对少儿美育的深度共鸣。

童真舞步下的

文化浸润与成长哲思

第三场展演延续多元创作主题,作品以更细腻的视角挖掘文化根脉与成长力量。浙江义乌团队的《骑马驾驾》以“妈妈的膝盖是马”“柳条是马”的童趣想象,演绎孩子从“踉踉跄跄的小马”到“桀骜不驯的野马”的成长历程,道具设计与肢体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海南玉瑶艺术培训学校的《冲!冲!冲!》则以“逆风振翅的雏鹰”为意象,通过奔跑、跌倒、托举的连贯动作,传递“最耀眼的风景在永不停歇的脚下”的拼搏精神。

《冲!冲!冲!》展演现场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湖南团队的《红红的挎包》成为本场焦点。作品以“小挎包”为核心道具,串联起历史、现代、未来的故事线——孩子们追随伟人足迹,将“红色种子”装入行囊,用坚定的舞步诠释“做好红色接班人”的信念。“我们没有刻意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理解‘传承’的意义。”编导老师在后台采访中表示。

广东团队《快乐的草丛》以绿色纱幔构建奇幻丛林,小舞者化身“探险家”与“小兔子”,用俏皮张望的肢体语言展现孩童对自然的好奇。

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原创舞蹈《童梦绽放》,以灵动的舞蹈语汇展现梦想的蜕变。踮脚旋转的跃动,配合空间层次与节奏变化,生动演绎了从青涩懵懂到自信绽放的成长历程,舞台上的小舞者如春日繁花,让梦想绚烂盛放。

“节目太精彩了!”带着女儿从商丘赶来的宋老师对展演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给予高度评价,“整场演出生动展现了时代主旋律与文化根脉的深度交融,通过童真视角传递出成长力量与传承精神。作为舞蹈老师,我感动于孩子们舞蹈中所流露出的自然力量,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根脉的理念,让教育过程充满活力与传承意义。”

以舞为媒

让千年文化在童真中传承

“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作为国家级少儿舞蹈品牌活动,不仅是全国少儿舞蹈最高水平的展示平台,更以多元形式搭建起跨地域、跨领域的艺术交流桥梁,推动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舞台之上,更延伸至排练、研学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艺术实践中学会合作、尊重差异,践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

7月30日下午,杭州少儿艺术团舞蹈团一行25人走进郑州歌舞艺术中心(郑州歌舞剧院),开展“豫见古今·稚子同行”研学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以《唐宫夜宴》视频赏析拉开序幕。郑州歌舞剧院编导团队详细解读了作品的创作渊源:“灵感源自河南博物院的唐三彩乐俑,我们希望通过‘古今对话’的叙事,让文物‘活’起来。”

当看到舞者化身唐代少女在博物馆“奇妙夜”中嬉戏的场景时,杭州小团员们不时发出惊叹。“她们的妆容像从壁画里走出来的!”一名小舞者兴奋地说。编导特别提到服饰细节:“演员的发髻、绢衣均参考唐代陶俑造型,就连裙摆的弧度都经过文物专家考证,力求还原盛唐的雍容气度。”

活动中,团员们通过赏析经典作品、学习舞蹈片段、互动创作研讨等环节,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在“少儿舞蹈创作中如何兼顾文化精髓与儿童特点”等议题上达成跨地域共识,为少儿舞蹈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思路。

“‘小荷风采’不仅是展演舞台,更是连接各地少儿艺术力量的纽带。《唐宫夜宴》作为现象级舞蹈对我们启发很大。”该团团长叶乐今说,“从郑州的《唐宫夜宴》,到杭州的《稚子元夕乐》,本次活动以唐宋文化为纽带,通过作品赏析、技艺切磋、创作研讨等环节,搭建起跨地域艺术交流的桥梁,收获满满。”

这场以舞为媒的交流,不仅让千年文化在童真中传承,更播下了跨地域艺术合作的种子,为少儿舞蹈的创新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正观新闻记者 苏瑜)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