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晚,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第二场演出在郑州大剧院精彩上演。作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打造的国家级少儿舞蹈品牌活动,本届展演于7月28日正式开幕,将持续至8月2日。其间,6场演出共呈现170部入围作品,集中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与精神风貌。
《蚂蚁与蚂蚱》展演现场
让非遗技艺
在童真舞步中“活”起来
第二场展演延续“童心、童真、童趣”的创作导向,涵盖非遗传承、自然观察、文化融合等多元主题。其中,《趣观堆塑》以婺窑堆塑文物为灵感,通过亦真亦幻的舞台叙事,让观众在光影流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岁月记忆。
“我们的创作灵感,就来自金华市博物馆那尊东晋婺州窑堆塑4号作品。”来自浙江金华团队、《趣观堆塑》编导陈燕在采访中介绍,这部原创舞蹈以国家级非遗“婺州窑堆塑技艺”为内核,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让千年非遗“捏、搓、揉、塑”的工艺密码“看得见、摸得着”。
谈及创作难点,她坦言:“如何把堆塑中指尖的精细动作放大为舞台语言,同时保留技艺的本质?我们尝试了‘局部聚焦法’——比如用指尖的旋转颤动模拟‘捏塑’细节,用躯干的蜷缩展开表现婺州土的‘揉捏’,群体舞蹈的层叠姿态则还原‘堆塑’的累积感。”为了区分“揉”的绵长与“塑”的果断,团队还通过音乐节奏强化对比:“快速短促的动作表现‘搓泥’的利落,缓慢流畅的肢体则传递‘塑形’的专注。”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孩子们对‘立体雕塑’的演绎。”陈燕说,舞者通过身体叠加、组合,在舞台上构成流动的“堆塑群像”,“从单个陶俑到整体纹样,孩子们用童真的体态还原了文物上的每一处细节。”服装设计同样暗藏巧思,缀满立体堆塑纹样的服饰与婺州窑釉色呼应,“希望观众一眼就能看到浙江金华的非遗符号,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她表示,团队曾多次深入博物馆考察文物,“非遗不是冰冷的展品,当孩子们用舞蹈诠释‘匠人精神’时,我们真正实现了让传统文化在童真中‘活’起来。”
童真演绎文化根脉
团队协作彰显成长力量
展演中,多部作品以创新形式诠释文化内涵与团队精神。四川眉山团队带来的《年画娃娃乐陶陶》,以传统年画中“抱鱼娃娃”的形象为原型,通过孩子们手持锦鲤道具的灵动舞姿,传递“年年有余”“国泰民安”的民俗寓意。
“我们没有刻意炫技,而是让孩子们用愉悦的神态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该团队领队、四川省眉山市罗杰六壹美育艺术培训学校校长宋衍表示,演出中一名小演员意外摔倒后立刻起身继续表演,“下台后孩子自责地哭了,导演和所有队员都拥抱鼓励他——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儿和团队温暖,比任何技巧都珍贵。”
这样的团队温度,也在其他地域的表演中延续并升华。广东广州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的《獴獴热土》则以狐獴族群的生存场景为切入点,用童趣肢体语言还原荒漠动物的野性活力,凸显“守望相助”的集体精神;天津春樾艺术培训学校的《梦化齐天》以“小猴子”模仿齐天大圣的奇幻剧情,诠释“心怀向往即可成就梦想”的成长哲思,灵动舞姿与激昂音乐引发全场共鸣。
此外,《放学路上拉祜娃》融合拉祜族摆舞元素,通过儿童放学路上的嬉戏场景,展现少数民族少年对理想的憧憬;广西南宁的《嗦嗦筷乐》以“嗦粉”为创意,用俏皮动作演绎广西米粉文化,传递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来自郑州的家长李女士表示,《年画娃娃乐陶陶》中孩子们手持锦鲤道具的灵动表演让她深受触动:“传统年画元素被演绎得童趣盎然,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特别有意义。”教育工作者王先生则对《獴獴热土》赞不绝口:“用狐獴族群的故事传递团结精神,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教会孩子责任与协作,这种创意值得点赞。”
“‘小荷风采’这个平台对孩子们太重要了。”领队老师和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艺术表现力,更学会了坚持与合作,“行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平台促进交流,少儿舞蹈事业更需要在童真与创意中扎根生长。”
(正观新闻记者 苏瑜/文 李新华/图)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