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雨后的周山村空气清新,绿植苍翠欲滴。上午9点,50岁的“大厨”吴彩霞已在灶台前忙碌起来。豆角炒肉、南瓜丝、凉拌猪肝、炒青椒,四道家常菜很快备妥。餐厅里,几名志愿者一边收拾桌椅一边闲聊,笑声不时响起。90多岁的陈义大爷早早来等候午饭,望着大家忙碌的身影,脸上满是期待——这是属于幸福食堂的日常暖意。

“90岁以上免费,80岁到89岁每餐2元,70岁到79岁3元,60岁到69岁4元。”餐厅外墙上贴的收费标准藏着不一般的温暖——有的老人主动义务劳动,有的村民从自家菜园摘来蔬菜,互助场景随处可见。

如今,在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幸福食堂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养老图景,更滋养着文明乡风的沃土。这里不仅是老人们每日相聚的“饭点”,更是传递互助友爱、孝老爱亲美德的“精神驿站”。

食堂采用“中心餐厅+4个助餐点”模式

幸福食堂采用“中心餐厅+4个助餐点”模式,志愿者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厨房设备来自爱心捐赠,食材多出自村里的爱心菜园,帮厨村民都是自愿前来。“大家图的不是钱,是这份热闹和情谊。”吴彩霞说,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比啥都值。

以“一规两堂”为载体,走出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周山村发挥党组织作用,以“一规两堂”为载体,走出乡村振兴之路。去年9月,周山村开始探索农村养老问题,随后到河北、四川、广东考察养老经验,认为可尝试老年助餐服务。经数次讨论,确定“中心餐厅+助餐点”模式:中心餐厅由槐树口幸福院改建,覆盖一、二、三组老人堂食;其他村民组以小学堂为助餐点,专人送餐。今年4月幸福食堂运营,志愿者参与其中。食堂内还有阅读区和手工区,鼓励“活到老学到老”,展示手工特色产品。

老年学堂实现从“养老”到“享老”转变

从“一餐饭”到“一堂课”,周山村打造老年学堂,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针对山区特点和老人需求,构建“1+5”老年教育平台:文化大院设中心学堂,依村民聚集情况设5个“小学堂”,由本村“年轻老人”授课,每周一次。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开展老年趣味运动会、声乐课堂等。老人们的生活像歌中所唱:“老有所学心里亮,老有所乐喜洋洋,老有所医身体壮,老有所养心安康,老有所为作贡献,活出生命高质量。”

如今的幸福食堂已经超越“供餐”这个单一功能,像磁场凝聚村民心:党员干部带头出力,年轻人关爱老人,孩子们跟着做志愿者,文明乡风在饭香、话语、情谊中生长。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卢松娥 文/图


编辑:康迪
统筹:赵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