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欢笑,有汗水,有泪水,更有不懈拼搏后的逆境翻盘……7月19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场冠军对决的最后一球怦然落地,“美津浓杯”河南省第一届小学生排球联赛,这场以体育为名的“励志大片”在郑州外国语中学体育馆精彩落幕。

这项于7月12日开幕的赛事,汇集了全省61支队伍的620名运动员,经过8天、241场激烈角逐之后,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获得男子组冠军,中牟县晨阳路学校、新乡翊腾体育1队、扶沟县桐丘街道红旗小学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名;崧高体育二七区队获得女子组冠军,河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茁跃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郑州中学第四附属小学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名。

赛事创新,填补基层赛事空白

作为省内首个面向小学生的省级排球赛事,本次联赛由河南省球类运动中心指导,河南省排球协会主办,郑州市体育局与郑州外国语中学联合承办。

此次河南省小学生排球联赛的举办,标志着我省在青少年排球培养体系上的新的尝试。在此之前,河南从未举办过省级小学生排球赛事。

排球与足球、篮球合称“三大球”,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7月初,河南省体育局专门召开“三大球”振兴发展研讨会,探讨发展思路和推进举措。本次联赛的举办,正是落实“三大球”振兴计划的具体行动。河南省球类运动中心相关负责人员表示,赛事旨在推广普及排球运动,扩大项目参与人群,同时选拔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河南“三大球”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女子组冠军、崧高体育二七区队教练员魏东旭说:“近几年我们小学排球的发展很快,男子组、女子组前十名的水平可以说非常接近,在这个时候举办河南省首届小学生排球联赛,对学生们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为了比赛,做了长期的努力和准备,比赛不仅提供了竞争激烈的环境,还让孩子们在胜利或失利后都能得到身心的锻炼,增强自信心,同时找到自己技术和训练上的不足,为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改进方向。”

走进郑州外国语中学体育馆,四块排球场地上同时进行着激烈而充满童真的比赛。与成人排球不同,小学生排球场地规格调整为16米×8米,网高降至2米,球的大小也根据青少年身体特点做了专门调整。

场地、网高和用球的调整是为了让更多小学生能够参与排球运动,一位裁判员表示,“排球规则基本保持不变,我们的职责是为热爱排球的孩子们打造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

可以说,这次面向全省小学生的比赛,是将一粒粒种子投向了社会化排球这片广阔沃土。     

体教融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排球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在赛场内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最后结束的男子组冠军争夺战中,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校队在决胜局中一度612落后,但他们没有放弃,追分的脚步既艰苦又坚定,最终他们以1715大逆转拿下决胜局,夺得冠军。

“最后一球落地的时候,我们都有点疯狂,太高兴了。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省冠军。”队员曾子豪说,“这场比赛其实告诉我,不管分差有多大,落后有多少,我们都可以团结一心,一分一分把丢的球追回来,赢得胜利。”

教练员刘泉海说:“决赛异常焦灼,但队伍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其实,我们从来不会说打顺风球或者打逆风球怎么怎么样。球没落地,永不放弃,这是我们平时对孩子们的教育。不过相对来说,逆风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取胜,对孩子的锻炼价值比顺风球锻炼价值更大一些。因为孩子抗挫折能力在赛场上得到了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难能可贵的一笔财富,是真正的收获和奖励,就像最后一个球落地之后我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你们要感谢自己在逆风的时候,你们没有放弃自己,最终赢得了比赛。”

据了解,长江东路小学的排球氛围十分浓厚,不仅有排球队,还有50多人的排球社团。这种校园体育文化正是河南推进体教融合的生动写照。       

作为本次赛事承办单位之一,郑州外国语中学有着深厚的排球传统。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任化军介绍:“作为省级传统项目学校,我校连续三年夺得河南省体育学校排球锦标赛冠军,2024年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项目初中组第四名。”       

该校女排项目已成为较有影响力的体育特色品牌,多年来培养出大批优秀运动员,其中许多被985、211高校及全国重点高校录取。这种体教融合的成功实践,为小运动员们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正观新闻记者 白韬 文/图)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