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上午,二七区嵩山路街道望江居社区2楼的“阅芽共读社”里总是书香袅袅。孩子们的笑声、家长的低语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交织,让这个专为2至10岁儿童打造的公益空间,成为串联亲子默契、编织社区温情的精神乐园。自2022年10月由宝妈发起、社区支持、多方协作成立以来,这场持续近3年的共读之约,已为孩子、家长与社区编织了一张爱意满满的“成长网络”。
萌芽初绽:开启亲子互动新篇
2022年,在望江居社区儿童活动中心的一场交流活动中,故事悄然萌芽。彼时,活动中心刚刚落成,工作人员发现辖区内多数儿童课余时光都宅在家中,家长们虽渴望陪伴孩子,却常常陷入“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的困境;几位常带孩子来的宝妈闲聊时感慨:“要是有个地方,能让孩子边玩边学,家长还能一起参与就好了。”
家长们的想法如同一颗石子,在社区工作人员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更令人惊喜的是,几位拥有幼教经验的宝妈主动请缨,愿意担任志愿者。她们积极联系辖区培训机构,还从家中带来珍藏的绘本书籍,自发组建起少儿公益阅读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期活动,仅有6组家庭参与,但随着项目持续开展,精心设计的绘本主题紧密连接生活:元宵节共读《饺子和汤圆》,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清明节借《清明节》绘本,讲述踏青习俗;芒种时节通过《麦子熟了》,介绍节气知识;父亲节用《我爸爸超厉害》,分享浓浓的亲情故事……
社区工作人员王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满是笑意:“孩子们围坐在地毯上,跟着志愿者老师学习翻书、辨认图画、聆听故事,家长们则在一旁用镜头记录下这温馨美好的时刻。原来,亲子共读绘本,能如此自然地打开亲子间沟通的话匣子,让爱与理解在字里行间流淌。”
根系生长:绘本编织社区“神经网”
2024年,“阅芽共读社”完成华丽蜕变。从创立之初的6组家庭起步,如今已发展至45组。社区也在长期观察中精准捕捉到家长群体的深层诉求:孩子们亟须通过阅读掌握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技巧,而家长们也渴望在陪伴之余,与社区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结。
为此,社区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联动心理健康服务站、郑州社区大学等社区“合伙人”,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阅芽共读社”。在延续传统文化、红色故事分享的同时,增设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等创新主题活动。共读《生气汤》时,孩子们将烦恼化作趣味“食材”,在故事中学会用幽默化解负面情绪;亲子共读《好朋友》期间,通过模拟交友情景,家长与孩子共同掌握沟通技巧;品读《我的情绪小怪兽》时,小朋友们用画笔具象化“焦虑”“开心”等情绪,再与家长协作完成“情绪整理”,在色彩与故事交织中实现自我认知的成长。
“如今的共读社,早已成为充满温度的成长共同体。”志愿者孙雨露深有感触地说。越来越多家长从参与者转变为共建者:近半数家长主动加入志愿服务,有人化身“场地魔法师”精心布置活动空间,有人化身“经验分享家”倾囊相授育儿妙招;其中6位家长还成为社区微网格长,将共读中收获的耐心与智慧,灵活运用到邻里纠纷调解、社区环境治理等工作中。
温情四溢:结出社区和谐硕果
截至目前,共读社已成功举办130期活动,曾经零星的“阅读小树苗”,在社区这片沃土上相互滋养,如今已蔚然成林,生长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但比亮眼数据更动人的,是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温暖碎片。
一位中学教师在活动群里分享感动时刻:“我2岁3个月的宝宝从前听故事坐不住,没想到共读《生气汤》时,竟目不转睛跟着学‘呼——’吹散坏情绪。原来亲子共读的魔力,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还有家长特意请假参与活动,她说:“陪孩子翻开一本好书特别有意义。”话音刚落,孩子高举着写有“我长大要当宇航员”的梦想卡片欢呼跑来,歪歪扭扭的笔迹里,盛满被绘本滋养的璀璨憧憬。社区老人们也感慨不已:“以前孩子们见面总抢玩具,现在凑在一起聊绘本里的故事;以前家长们各自忙碌,现在活动结束后还会一起讨论下期共读计划。”这些流淌在书页间的温暖碎片,悄然将“阅芽共读社”酿成了浸润心灵的爱的港湾。
当《颜氏家训》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的千年智慧,邂逅现代绘本共读的温暖实践,望江居社区的“阅芽共读社”早已超越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它如同一台时光织机,以绘本为丝线,为孩子编织成长的星光,更为社区缝制温情的锦缎。在这里,“阅芽”不仅是滋养童心的种子,更是邻里在书香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家园。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申蕊闻 闫艳红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