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里,一位书法家铺开长长画案上的宣纸,提笔饱蘸浓墨,挥毫间,遒劲有力、清雅古朴的书法跃然纸上,署名盖章一气呵成,令人不由大为赞叹,这位书法家正是史宝银。
史宝银的书法以金文和章草见长,他的书法质感硬朗、线条清晰、笔法古朴。值得一提的是,史宝银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在他的众多名片中,书法家只是其中一张,更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河南省政协委员等身份。
从新闻工作者到一名书法家的跨度不可谓不大,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史宝银别出心裁地将新闻与书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念。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是主业,书法是爱好,我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在重视形式技巧的同时,也应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需承载时代精神,也就是说,书法和新闻一样应该讲究‘内容为王’。”史宝银始终认为,书法家们应走出书斋,用手中的笔去讴歌伟大的新时代,描绘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产生活画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1谈与书法的缘分和敬佩的书法家
正观新闻:您是怎样与书法结缘的?您最敬佩的书法家是谁?
史宝银:从小我就对书法感兴趣,小时候曾拿小骨头、橡皮刻章,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书法,书法练习也是想起就练想不起就算,不过至今犹记小时候写的一幅书法作品被家人挂在屋里墙上好多年。2019年的一天,我感觉空暇时间刷手机啥的太浪费时间,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系统地学习书法,感受文字之美,之后就坚持了下来。
我从小就敬佩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是因为他在书法领域的造诣,更是因为敬佩他的人格。颜真卿的书法与其人格精神形成深刻互文,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独自坚守抗击叛军,后又因孤身一人前往敌营劝降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终被杀害,这种精忠报国的气节使得他的书法呈现出一派浩然之气。不论是壮年时期的《多宝塔碑》还是后期的《颜勤礼碑》均可见刚正之气,书中线条浑厚若铮铮铁骨。“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颜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的,这并非技法炫技,而是生命痛感的直接宣泄。我最初学习书法就是从临习《多宝塔》入手的。
书法大师张海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和张海老师认识19年了,2006年我去北京河南大厦采访他时,就曾请他指点过迷津。这位书法大家没有一点架子,对我不吝赐教,长期以来对我多次指导,我曾经拿着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刘禹锡的《乌衣巷》)请他点评,张海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后,微信求教中,张海老师曾指导我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期间,张海老师曾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对我当时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点评,并指明了未来的书法学习方向。
2“互联网和AI是学习书法的好老师”
正观新闻:您在书法上会遇到瓶颈吗?是如何突破的?近年来书法逐渐出现在大街小巷和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对此您有何看法和思考?
史宝银:瓶颈始终是有的。我临帖临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想着去创作,但不知道怎么创作,这就遇到瓶颈了。怎么办呢?解决这个难题我主要靠向老师请教,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给DeepSeek等提问题解疑释惑。长期的学习中,我发现现在的学习环境真是太好了,不仅名师多,而且互联网、新媒体、AI等的发展给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名家授课的视频,可以坐在家里学习大学书法老师的课程等。当然,网上、新媒体平台上也是良莠不齐,我们需要火眼金睛,去伪存真,我个人建议就是跟着名师学习为上。
书法逐渐出现在大街小巷和通过网络媒体传播,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的生动实践。 书法远不只是一门书写艺术,更是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重要载体、生动体现和传承纽带。书法是植根于汉字沃土、浸润于儒释道哲学思想、承载着文人精神追求、融合了文学艺术精髓、兼具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卓越代表。古今书法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古人实用书写情况在当今书法中被极度弱化,但当今的书法作品依然具有记录、传播、教化的功能。我们应该鼓励优秀的、承载时代精神的书法从书斋走向千家万户、网络空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真正“活”在人间,而非陈列于殿堂。
3谈作品与名利:要正确而非狭隘地理解名与利
正观新闻:2024年7月,您的作品《开卷有益》在韩国首尔展出,在国际舞台展示您的作品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史宝银:其实前几日我的书法作品《墨香琴韵》联又一次在韩国展出了,书法作品“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明·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摘句)也入展了北美国际艺术家联合总会、加拿大中国书画研究院、魁北克孔子学院联合邀请国内多家知名书画团体共同主办的“端午思源,翰墨飘香”端午线上书画展。这些个过程其实很平常,国外平台征集作品,我看到了就投稿入展了。
对我来说,展出这件事本身内心是没有很大触动的,但是能有这样的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对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出贡献,我认为是值得高兴和提倡的。截至目前,我精心创作的作品已经被美国、英国、韩国、泰国、希腊等诸多国外的收藏家收藏,这也是对我书法水平的肯定和褒奖。
正观新闻:您以“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题创作的书法作品《长征》捐赠给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您如何看待过往的名与利?
史宝银: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感知时代记录时代是己任,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刻观照。本着纪念和平、爱好和平、展望未来的初心,我用篆书创作了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书法作品。捐赠给中国收藏家协会也是期望通过捐赠活动进一步弘扬纪念和平、爱好和平、展望未来的意义,同时也给自己作品找一个好的保管场所。
史宝银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史宝银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提起名利就鄙视是一种较为狭隘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名利还是要追求的,主要是看个人对于名利如何善加利用,如果一个人无名无利,往往他的自身水平和价值也很难得到印证,也没有实现自身价值和造福社会的可能。相反如果你正确看待名利,那么名可以用来照拂社会,利可以救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我常与朋友分享“入世、出世和济世”的观点,我认为人得时时入世努力拼搏,又得常常出世寻求超脱,得名得利之后不忘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史宝银书法作品:《水调歌头·游泳》
4笔耕不辍,为克服惰性把画案搬到床头
正观新闻:您怎样划分您的人生阶段?您怎样分配您的时间去平衡工作和书法?
史宝银:首先我的主业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始终认为应该全力以赴把本职工作做好,书法只是我的爱好,是空闲之时修身养性的“余事”。在古代,文人们也多把书法当做自己修身养性的“余事”。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我的人生阶段,首先是青少年时期的无规则练习,想起就练想不起就放的状态;其后是认真系统地学习书法的阶段,这也是我目前及未来会一直经历的人生阶段。如果要说另一个阶段(第三阶段)就是我将会在未来一直努力用笔墨语言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我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使我有限的人生实现无限的价值。
我练习书法的时间主要是工作日的早晚两个时间点,节假日也会练。早上一般6点出头起床洗漱,6点半开始练习书法至7点半,晚上时间不定,所以早上的练习时间相对更加固定,一天保证自己一个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言,我认为在掌握基础的笔法之后,就是苦练,“功到自然成”。苦练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人人都有惰性,如果有一天没有坚持练习,很容易后面就会慢慢放弃。为了克服惰性,我想了好几种办法,比如把练习书法的书桌移动到床前,这样早上我一睁眼、晚上一回家就能看到与书法相关的东西,自然会勤奋练习。为了督促自己,我早上也会在一两个微信好友群打卡,请群友们监督自己。
5谈创作理念与传播思想:以知识储备与娴熟技艺为核心表现心性
正观新闻:您曾提到过“文质相谐”的理念,你现在是如何贯彻这一思想并运用到书法当中的?
史宝银:“文质相谐”出自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其实是说要内外兼修。对书法家而言,“内外兼修”是书法艺术达到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它指向的是书法家全面、立体的修养过程。“内修”与“外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修”要修心养性、砥砺品格、博学多闻、提升审美、涵养意境,努力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格调、有情怀的文化人。外修要苦练技法、精研传统、掌握规律、勇于实践、探索创新,努力练就一双能完美表达内心世界的“巧手”。内在的修养(心性、学养、审美)是根本,是驱动艺术表达的内在动力和灵魂。外在的技法(笔墨功夫)是工具,是将内在修养物化为艺术形式的手段。没有深厚的内功,技法再熟练也只是“匠气”;没有精熟的技法,再高的境界也无从表达,沦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书法家内外兼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笔墨这一独特载体,实现“人”与“艺”的完美统一,创作出既有深厚传统底蕴、精湛艺术表现力,又饱含时代精神和独特个人风貌的书法作品。
号称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的《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都是技艺娴熟基础上的情感表达。所以,我一直主张“书以载道”“内容为王”的理念,强调书法家应在提升修养、精熟的技法的同时,应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应投身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这个伟大的时代,用手中的笔去讴歌伟大的新时代,描绘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产生活画面,进而创作出承载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精美作品。如我创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七律·长征》等书法作品,正是期望通过创作时代经典文本传递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如我为仓颉庙题写“知史阁”“会文堂”匾额,创作“人文始祖、造字圣人”书法作品,正是期望强化汉字文化根源的认同;如我制作“毛公鼎”“甲骨文”等专题视频,正是期望通过通俗化解读吸引大众关注金石文字,使学术性内容获得广泛传播,实践“内容需有效触达受众”的理念。
正观新闻:您是如何做到如您所说的“以笔墨为媒,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
史宝银:我曾经在参加省政协会议期间提出国际传播要想取得实效,落地是关键,是否能真正有效影响到海外主流社会与重要人群是衡量国际传播的重要指标。
多年来,我大力倡导书法家在国外办展、积极向国外举行的展览投稿。期间,我也接受了一些境外媒体的采访,如美国《中华商报》用半版篇幅刊发了题为“著名书法家史宝银助力文化出海:以笔墨为媒 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的报道,美国《美中时报》、澳大利亚《悉尼华人头条》、瑞典《北欧时报》等都曾进行报道,“韩国东洋书艺协会”的官网更是用韩语进行了详细推介,通过境外媒体在外国的落地传播,让当地民众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知互联网无国界传播的特点,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传播书法学习的过程和感悟,也曾经制作了35期甲骨文和26期毛公鼎知识讲授专题视频,并在视频号、抖音、爱奇艺、好看视频等十几个平台进行推广传播。
我认为,“以笔墨为媒,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当下需要努力推动书法作品走向国际舞台,促成各类书法活动通过办展等在国际舞台亮相,推动书法作品进入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等,需要培养出更多融通中外、拥有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和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借助互联网打造一批能直达国外受众的书法传播平台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一定能让书法这门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性和独特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古老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