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福建省莆田市一所小学发布的一篇慰问宣传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文章中提到,慰问团队前往一名贫困生家中,送上了书包、被子等物品。但有网友质疑,文章中配发的图片显示,该名“贫困生”家里疑似装修豪华,不像是条件困难的家庭。
7月2日,北岸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工作人员称,该名学生确实是贫困生,配图中的房子是孩子的舅舅家。随后,涉事学校发布情况说明:该生家庭确系农村低保户,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其母亲务农维持,日常与其母亲及哥哥姐姐租住廉租房内。
文章截图
一开始,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慰问的学生并不是贫困生,而是一名‘特殊学生’”。可没过多久,教育局介入调查后明确表示,“该名学生确实是贫困生,配图中的房子是孩子的舅舅家”。对于是否为“贫困生”一事,学校与教育局说法不一致,公众纷纷质疑,到底谁的话更可信?
教育局回应之后,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更高了,学校的说法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不是贫困生”,到改口“该生家庭确系农村低保户”,短短时间内,说法大相径庭,这不禁让人怀疑,学校在回应前,认真核实过情况吗?是对学生家庭状况本就不了解,还是沟通环节出了大问题?
若是学校不了解事情全貌,那为何要急于发声?在与教育局说法相悖后,又为何迅速更改说法?是意识到错误后的及时补救,还是迫于舆论压力的无奈之举?前后矛盾的回应,不仅消耗公众信任,更损害学校公信力。
更深层面上,此事也引出另一个关键问题——作为官方主体,在未知全貌时,到底该不该急着回应?
开弓没有回头箭,官方回应的每一句话都关系着公信力。本质上,公众需要的是真相,而不是“先声夺人”的表态。学校一开始急于回应,却传达了错误信息,反而让舆论越闹越大。与其这样,不如先成立专门小组,快速梳理事件脉络,与当事人、参与活动的老师充分沟通,等把事情前因后果搞清楚了,再统一口径对外说明。
另外,学校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在豪宅里面给贫困生送温暖,没觉得不合理吗?考虑到公众感受了吗?没有想到发布之后会引起相应舆情吗?毕竟,帮扶资源有限,看到照片与“贫困生”身份不符,公众的质疑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希望经此一“风波”,各方都能吸取教训,让爱心帮扶之路走得更稳、更顺,真正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庭。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