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荥阳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暨乡风文明实践活动走进王村镇仁里村,科技特派员带来农业科普知识,医疗团队为老人免费体检,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精美产品,舞台上文化志愿者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群众观看。仁里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军站在人群中,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想起当年在槐树下教孩子们写作文的场景。
学生成长见证责任心
“你好,老师!”家在仁里村的苌强无论在什么场合下见到吕志军都这样打招呼,而不是称呼吕志军为“书记”。他还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喊着同学王红、马三杰等去探望吕志军。
说起如此的原因,苌强说:“他是我曾经的老师,对我特别好。”
1980年,时年17岁的吕志军自从高中毕业,便加入了民办教师的队伍里,在仁里村小学教毕业班。在那个特殊时代里,他有时教语文,有时教数学。
苌强回忆说,他们那一届,吕志军教语文,但他们语文成绩不是太好,特别是作文。吕志军一早便把他们喊醒,陪着他们到黄河岸边观日出。在观日出的过程,他详细讲解如何写好日出,然后认认真真地批改作文。一次不行,吕志军叫上学生再去,直到学生的作文写得令他满意为止。
傍晚,吕志军会带他们观日落。
日出,日落,见证了吕志军的责任心。
这种责任心还体现在手刻油印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吕志军还把自己的心得等,在没有现在的电脑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刻在老式油印纸上。手腕酸了,他活动活动手腕,稍微休息,继续刻。老式油印纸相当于现在的两页A4纸大小。然后,他推着油磨印。印完后,一查每份竟有80多页。如果按照字数来统计,竟达6万多字。
付出终有回报。在一次王村镇联考中,吕志军所教的班学生成绩取得了较好的名次,王村镇其他有的学校不服,认为“有作弊嫌疑:“你们村的学生哪考过如此好的成绩。”数天后,举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考试,结果他带的学生平均分是第一名,这让其他老师佩服了,说:“你教学有一套。”
1992年,仁里村小学两层的教学楼投入使用了,但围栏还暂时没有装好。吕志军所带的毕业班在二楼,为了保障学生不出事,他在课间守侯在教室外,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吕志军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学生走出仁里村,遍布大江南北,走出国门,但心里仍然记着吕志军老师的形象:责任心强。
两次测量见证公平公正
2002年,随着教育资源整合,仁里村小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吕志军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走向了人生的新篇章——先任村会计,后任村副主任。
"以前给孩子们讲加减乘除要算清楚,现在给乡亲们管钱管地更要算明白。" 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8年夏天,南水北调的水渠像银丝带从村北蜿蜒而过,280 多亩补偿款打进村账户的消息让村民议论声多了起来:“我家地头那三亩地到底算不算?”“ 我家鱼塘边的荒坡量没量进去?”面对七嘴八舌的疑问,吕志军翻出泛黄的分地台账,发现 90 年代的手写记录模糊不清,单凭旧账根本无法服众。
他通过关系,找到了一家正规测量公司。测量当天,他带着卷尺跟着技术员爬田埂、钻玉米地,裤脚沾满土也不停歇。当第一份测量报告出来时,不顾村干部 “差不多就行” 的劝说,他自掏腰包联系了另一家具备资质的测绘单位,“两家数据交叉比对,没有误差才算数。”
8月的太阳把田垄晒得发白,吕志军蹲在界石旁看两家技术员打桩放线,草帽边沿滴下的汗水在地上砸出深色的圆点。有相熟的村民想请他“笔下留情”,他却梗着脖子摇头“今天我给你多算一分,明天就有人少拿一厘,这账在我这儿过不去。”
公示栏前围满了村民,73岁的宋老汉举着放大镜逐行核对,突然咧嘴笑了:“我家地头那两分荒坡都记上了,当年分地时老会计说 ' 荒坡不算田 ',志军这娃愣是从卫星图上找出了边界线。” 被占了半亩菜地的王大姐攥着补偿款单据直抹泪:“要不是志军坚持重测,我家少说要亏两千块,现在连青苗钱都算得清清楚楚。”
总有三三两两的村民推门进来,不是来查账,而是顺道捎把自家种的水果:“这是刚摘的,您尝尝鲜。”
在村民们心里,这位从讲台走向田垄的“算账先生”,把根须深深扎进泥土里,为一方百姓撑起一片公平公正的荫凉。正如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吕志怀在年终总结会上说的:“志军没说过漂亮话,但他让咱村的每一分钱都经得起晒,每一寸地都分得明明白白,这就是咱老百姓最想要的公道。”
暴雨中的抢救见证踏实
2011年,吕志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经过全村人郑重投票选举,他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成为了全村发展的“领头羊”,不仅要带领大家探索致富之路,还要统筹解决村民们最关切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为了保证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吕志军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村委的,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办理村里的事务。”郑州市房管局驻仁里村第一书记黄辉说。
2021年7 月,一场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突袭仁里村,瞬间汇成湍急的水流。仁里村地势西高东低,雨水裹挟着泥沙、杂物,顺着地势奔涌而下,而位于村子最东边低洼处的养猪场,此时正面临着生死考验。
电话那头传来养猪场负责人王明利焦急万分的声音:“吕书记,我们这儿水太多了,猪舍进水严重,快淹着猪了!现在雨还在下,排水口全堵了,再不想办法,这些猪可就全完了!”
吕志军一边安抚王明利:“老王,别慌!我马上想办法!” 一边迅速联系村“两委”成员,在村工作群里发布紧急通知,召集大家火速集合。同时,他又多方联系本村的挖机司机,可此时大雨倾盆,司机们大多已经休息,吕志军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联系上一位愿意赶来帮忙的挖机师傅。
安排妥当后,吕志军披上雨衣,冲进雨幕。雨幕中,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养猪场狂奔。雨水顺着雨衣往下淌,打在脸上生疼,狂风裹挟着雨点灌进衣领,寒意瞬间蔓延全身,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住养猪场,保住村民的心血!
当吕志军浑身湿透地赶到养猪场时,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养猪场外的沟渠早已被杂物堵塞,积水漫过路面,倒灌进猪舍。看到吕志军到来,王明利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声音带着哽咽:“吕书记,可把您盼来了!” 吕志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迅速查看现场情况,凭借多年的防汛经验,他很快确定了排水方案。此时,挖机也赶到了现场,吕志军顾不上休息,打着强光手电,站在齐膝深的积水中,大声指挥挖机师傅清理堵塞涵洞的树枝、垃圾和淤泥。
暴雨仍在肆虐,吕志军和村“两委”成员、工人们一起,不顾个人安危,用铁锹等工具辅助清理。雨水、汗水混在一起,他的嗓子喊哑了,双脚被泡得发白,但始终坚守在一线。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奋战,堵塞的涵洞终于被挖开,积水顺着新开的沟渠缓缓流走,猪舍的水位逐渐下降,大家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事后,吕志军没有就此停歇。他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养猪场受灾情况,多次往返于乡镇和村里,整理材料、提交申请。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为养猪场争取到了一笔补偿款。
提起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王明利满是感激:“要不是吕书记,我们养猪场这次可就完了!当时水涨得那么快,我都绝望了,是吕书记第一时间赶来,带着我们抢险,还帮我们争取补偿。有这样的好书记,是我们仁里村的福气,更是我们养殖户的福气!不管遇到啥困难,只要有吕书记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踏实的不仅是王明利,而是仁里村全体村民。
点赞:“算清楚”
荥阳市王村镇党委书记任燕侠点评:从讲台到田垄,吕志军始终以 “算清楚” 为行事准则:算清学生的成长账,算清村民的利益账,算清基层治理的责任账。他像一棵百年老槐,扎根泥土、默默守护,用责任心织就民生保障网,用公平公正撑起百姓 “荫凉地”。他没说过漂亮话,却让每一分钱、每一寸地都经得起考验。这,正是基层干部最质朴的初心与最厚重的担当。
记者 姚辉常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