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17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儿科急诊室的寂静。一位母亲怀抱着全身抽搐、面色青紫的2岁男童冲进抢救室,大声哭喊:“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当班护士任琼雅立即呼叫医生,这场与死神的较量正式拉开帷幕。

患儿被迅速安置在抢救床上时,仍处于全身强直性痉挛状态,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腔分泌物不断涌出。任琼雅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将压舌板缠上纱布置于臼齿间,防止舌咬伤。测量患儿体温高达40.2℃,心率152次/分,血氧饱和度骤降至90%。立即准备咪达唑仑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呼吸支持组准备好吸氧装置和吸引器,严密观察呼吸频率;护理记录组实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每2分钟更新一次数据,主治医师下达指令的同时,护士已完成肌肉注射,第一剂止痉药物精准注入体内。

在止痉药物起效的间隙,抢救团队同步展开工作:责任护士用冰袋冷敷大血管处,退热栓经直肠给药。3分钟后,患儿抽搐停止,但仍处于昏迷状态,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5%。医生立即完善相关检查,初步判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高热惊厥。

为防止惊厥复发,护士将患儿转入儿科病房,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任琼雅跟妈妈耐心讲解:惊厥时不要强行按压肢体,要保护头部避免磕碰。看着母亲焦虑的神情,任琼雅递上一杯温水:“体温超过38.5℃就要及时告知护士,我们会一直守在这里。”经过2小时的密切观察,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意识也慢慢地恢复了,妈妈悬着的心终于安放下来,如同一块石头落了地。

急诊护士的工作节奏,如同永不停止的齿轮。在抢救室,他们需要监控心电监护、准备急救药品、协助气管插管,用秒表计算每一次给药时间;在分诊台,他们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患者评估,用“火眼金睛”区分病情轻重缓急;在观察区,他们穿梭于病人之间,关注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时刻保证病人安全。

在急诊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护士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誓言。他们的工作服口袋里,永远装着糖果——安抚受惊的小患者。当晨曦再次照亮急诊大厅,新一天的战斗又将开始,而急诊护士们,永远是那群以专业为剑、以仁心为盾的生命守护者。

记者 姚辉常


统筹:赵青
编辑:李佳露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