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退休运动员想办卡,被健身房拒绝;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70岁以上老人报旅行团,旅行社称无法接待……在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群体因年龄门槛这一“隐形高墙”屡屡被劝退的现象,引发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老年人中,半数以上仍具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而且,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禁止歧视老年人。

在此背景下,用“隐形高墙”将他们拒之门外的做法,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社会没有理由忽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渴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素有尊重老人的传统文化,道理人人都懂,但商家的顾忌和担忧也是现实存在的。不管是拒绝老年人健身、旅游还是租房,主要还是因为部分商家认为老年人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发生意外,且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不是商家不想做老年人的生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怕麻烦”。

因此,要打破“隐形高墙”,还是要从制度和市场中寻找答案。比如,尽管法律规定老年人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但是租房市场上的年龄限制、健身房不让老年人进入是否属于违法,是否属于“歧视老年人”?客观而言,正是缺乏相关实施细则,才造成了法律层面上的模糊地带。

对此,部分城市已经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例如将“禁止租房年龄歧视”写入地方性法规,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针对老年人健身、旅游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可以通过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老年人意外险”等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在市场化框架内寻求破题之法。

在细化法律规范之外,如何挖掘“银发经济”的潜力,也应该成为社会各方共同探索的方向。以老年人旅游为例,多地铁路部门已开通“银发旅游专列”,打造“车上休憩+车下体验”适老化旅游模式。

事实上,如今部分老年人群体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既有消费能力也有消费意愿,如果各地能够重点开发适老化文旅产品,推动景区、文博场馆适老化改造,不仅可以让他们安心运动、出游,还能为不少城市的文旅发展开辟新的赛道。

在向制度和市场问计之外,老年人遭遇“隐形高墙”也说明,全社会应该尽快重塑一种全新的“老年观”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数字时代不能让老年人“掉队”。这不仅是因为老龄化社会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实,更因为每一个年轻人也终将老去。让今天的老年人度过更幸福、快乐的晚年,实际上也是为所有人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市场的积极转型、法律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应该倡导大家更主动、积极去关心帮助老年人。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那些遭遇“隐形高墙”而不知所措的老年人时,不妨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原题为《被健身房拒、租房碰壁,为老年人“拆墙”需向制度和市场问计》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任思凝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