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收听音频
“呜——”汽笛声碾过轨道,吵嚷的人流涌入列车,用他们的声音冲散那呜咽的汽笛声。节假日,正是人多的时候。孩子没坐过火车,用手轻轻抚摸着这绿色的庞然大物,因它的颤抖而雀跃;农民工们赶忙将大小包裹扛上肩膀,蹬着梯子两三步上了车厢,用家乡话朝工友道别;学生们刚才打开的手机界面还没来得及关上,匆匆熄屏一下连忙放起,声音还响着。
妇女拉不动的行李青年伸出了援手,孩子们没有座位就用行李箱做凳子,农民工早就有了经验随身携带了小折叠凳。虽然在列车外熙熙攘攘,但一进入列车便瞬间安静下来。
人流缓缓在车厢内涌动,就仿佛堵塞住的水管一样,出水困难。终于这水管算是完全被堵上了,所有人都安顿好了自己,列车也轰隆隆的开始发动。
夕阳描摹着群山的轮廓,如鎏金般流淌在原野和乘客的脸庞上。女大学生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倚靠着车角,如小鸡啄米一般头开始一点一点。
农民工模样的男子拿出折叠小板凳稳稳地坐下,用衣角蹭了两下手,拿出碎了一角的手机,眯着眼睛聊起了天。他本想发语音,后来想了想还是用了语音输入。“乖儿啊,你回来吧,我这会儿在家给你准备好吃的哩!”这是一位瞒着孩子外出打工的父亲。看着孩子发过来的消息,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咧起来。
乘务员推着售货车,在一节节车厢中艰难的流动。
“妈妈!我坐了很长时间了,该换你坐了!”小男孩稚嫩的声音打破了车厢内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朝他们看过去,小男孩拉着自己妈妈的手臂,朝向行李箱的位置。周围人的视线纷纷开始流动,最终汇聚到这个女人身上将她层层包裹,她羞怯地低下了头,笑意却止不住。
“妈妈不坐,妈妈不坐......妈妈坐了会把箱子压塌的......”女人的声音越来越小,腰也越来越弯。
“坐我这里吧,我下一站就下了。”一个年轻人起身。“哎呀哎呀,用不着用不着......”女人连忙摆手。青年没说那么多,把孩子扶到了位置上。“先给妈妈坐!妈妈站的时间最长了!”孩子闹腾着挣脱。
看着推辞不掉,女人只好抱着孩子坐下,羞涩地小声说着:“城里人就是素质高......”
青年没有回应,只是腼腆的背过身去。他看向窗外,那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随风如海浪般涌动,躬耕的农民弯下腰在其中若隐若现。
绿色的海是平静的,就这样随风来,随风去,安静地流向各处。
“哐当——”一声巨响,一瞬光芒从所有人的眼前闪过,火车上桥了。那光芒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终止了时间的流淌,将所有人的眼眸勾向窗外。
工人、学生、老人、孩子......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心境,但相同的是,在此刻他们都都纷纷转过头去,不约而同的向窗外望去,所有视线都在一瞬间交错汇聚,如同百川汇聚流回它的故乡——黄河。
滚滚黄河之水从苍穹坠落,光芒闪烁着,河水如金在此静静流淌,缓缓地穿过这列列车。
人们都静默着眺望着这条大河,黄河也这样安静的端详着人们。
这不是人们见到的第一条河,黄河见过的面孔也根本数不清。没人记得清他们见过多少条河,黄河也记不清她见过多少代人。多少人就这么迈过她走向远方,他们赤着身子游过、他们撑起竹筏、他们凿出木船、他们乘上铁船、最后建筑起大桥,一列列列车这样疾驰......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走的越来越远,和黄河一样,流向四面八方。
列车横跨过黄河,黄河水也这样汹涌着贯穿过每一个人的胸膛,在他们的血管中继续流淌,与他们的心脏一同震颤。条条支流汇入黄河,就如同此刻视线在此交错,平行的生命编织成那东流终将抵达的海,又四散而去飘向天涯海角。
终了,列车驶出大桥,掀起四周的麦浪。生命如百川入海,又终将流向远方。
(作者 贾佳 AI主播 制作 王宜谦)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