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现代人还在为“极简风”“ins风”绞尽脑汁时,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已把生活美学玩到了极致。
在老祖宗的“爱用好物清单”中,瓷器就像其英文名字“china”一样,牢牢占据“C位”。
从一饮一枕到一器一物,他们用极致匠心将瓷器的雅致刻入日常。谁说古人不讲究?这些文物分分钟教你重新定义“品质生活”。
最早的瓷器:带“尊”字的都不简单
“让一让,让一让!‘瓷器大王’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谁在博物馆这么嚣张?
迎面走来的正是商代原始瓷尊和青釉瓷尊。在古文字中,“尊”本意是一只手托着一件器物,有崇拜、敬仰之意,之后延伸出尊敬、尊重、尊贵等词语。众所周知,名字里带“尊”字的都不简单,这两位又是何方神圣呢?
商代原始瓷尊,商代文物,原始瓷器,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腹围76厘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人民公园发掘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束颈,折肩,鼓腹,圜底。这件商代原始瓷尊胎色灰白,胎薄且坚质,大气中带着一份别致。
商代的青瓷器是中国瓷器的萌芽,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早期青瓷或原始瓷器。由于制作方法原始,成品率极低,流传于世的更是非常罕见,这件原始瓷尊就是我国北方商代原始瓷器的代表之一。有这样的身份,说它是我国瓷器的“老祖宗”也不为过。
“说到瓷器,怎么能错过我?”在郑州博物馆,还陈展着一件享誉全国,并多次代表中国“出差”,赴境外展出的早期瓷器——商代青釉瓷尊。
这件商代文物,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尊口部外撇,颈部内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内凹陷,造型规整。尊口沿内侧有清晰的轮制留下的旋纹,肩部拍印有席纹,腹部装饰以篮纹,纹饰清晰。
端庄大方、朴实稳重。器身整体造型粗犷,直线构图鲜明流畅。细细端详,附耳侧听,似乎可以听到商人龙鸣狮吼、天震地骇、雄浑勇猛之音,可见先民烧制青釉瓷尊时的用心和巧思。
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一般多认为我国的瓷器是从汉代以后才出现。这两件文物的先后发掘,有力地说明了至少在距今3500多年前的商代前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瓷器装点生活了。
美学天花板:一瓶一罐,引领时尚潮流
若论老祖宗的审美境界,北宋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必须拥有姓名!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北宋文物,高19.5厘米,1987年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现藏河南博物院。
“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这抹天蓝釉色,似将雨后初霁的天际揉碎入釉,釉面开片如冰裂隐现,刻花线条似有若无,恰如清风掠过湖面泛起的涟漪,让一方瓷瓶化成了天地灵气的载体。
要知道,汝窑“天蓝釉”可是传说中的极品。窑火稍偏一分,釉色便谬以千里。而这件鹅颈瓶不仅是1987年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更是全球孤品——别的天蓝釉器物素面无纹,唯有它暗藏刻花玄机,难怪能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相较于天蓝釉的珍稀,青花瓷自14世纪以来一直占据着中国瓷器的主流地位。你以为青花瓷是元明清的专利?唐代人微微一笑:我们才是开创者!
2006年,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了两件唐青花塔形罐,现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其造型基本相同,均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44厘米,腹径18.9厘米,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时间和出土单位的青花瓷完整器。
两件塔形罐器形优雅挺拔,线条流畅。胎体坚硬,呈乳白色,釉色洁白如玉,彰显出高超的制瓷技艺。更为难得的是,青花塔形罐上还饰有精美的纹饰。一件绘有蓝彩“万”字符纹、草叶纹、牡丹纹、束花纹、蜂蝶纹等,另一件则绘有更具动感的“童子击步打球”。
佛教法器之形承载世俗运动之趣。得承认,早在千年前,老祖宗就把“文化跨界”玩明白了。
雅趣日常:头枕荷叶枕,手捧吸管杯
立夏已过,天气转热。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度夏?
心静自然凉?老祖宗表示:不,我们直接造一片“荷塘梦境”!
三彩童子荷叶枕,宋代文物,长33厘米,1977年出土于河南上蔡宋墓,现藏河南博物院。
粉白色托板上,卧着一个酣睡的童子,上方是一片弧形的荷叶,从两端向中间倾斜形成枕面。
童子面目圆润,头微微上仰,身穿荷叶短裤,颈饰项圈,右手则执荷叶于身上,仿佛正在享受着夏日炎炎中难得的清凉。
夜深人静之时,枕上这样一个瓷枕,想必即刻就能沉浸在“荷净纳凉时”的梦中世界。
若说瓷枕是夏日限定,那荷叶吸杯便是古人“饮品美学”的终极答案。
盛夏时节,采摘一片新鲜荷叶,用其盛上酒水,并以簪或其他尖锐小物刺破荷叶的蒂心,使其与叶柄相通,再从叶茎中吮吸美酒。
古人将这种饮酒方式称作“碧筒饮”,其“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的风雅之姿,在《酉阳杂俎·卷七·酒食》里有着详细记载。
但用荷叶饮酒毕竟有时令限制,为了能随时随地使用“荷叶杯”,人们便开始依照它的形状烧制器具。
粉彩荷花吸杯,清代文物,长19厘米,1958年故宫调拨至河南博物院。
整器如盛放之荷,荷梗中空为吸管,莲瓣层叠施粉彩,花蕊嫩黄似带晨露。荷梗上还有墨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谁能想到,这充满文人雅趣的杯子,竟然是军事演习的周边产品。战场烽火与荷塘清趣在此碰撞,硬核与风雅无缝切换。
古人用千年时光证明:活得精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把雅致融入生活,把日子过成艺术。下次逛博物馆时不妨细品,或许你绞尽脑汁的“造物灵感”,不过是古人玩剩下的日常。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