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规律和区域差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5月16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我省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十项举措,助力美丽河南建设。
《意见》定下目标,到2025年,全域覆盖、精准科学、协调联动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有效落实。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以信息平台为支撑,分级编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意见》提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原则上保持稳定,每5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评估情况定期调整。5年内确需更新的,按照“谁发布、谁更新”的原则,在充分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动态更新。
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特征,在大气、水、土壤、生态、声等各生态环境要素管理分区的基础上,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建立精准化、差别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系统优化1个省级、1个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4个流域、18个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N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组成的“1+1+4+18+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因地制宜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的精细化管理。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加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各地可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建立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服务重大战略实施,《意见》要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作用。
《意见》提出,实施差异化分区管控,优化流域产业布局,强化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升黄河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郑州都市圈产业培育发展中的优化引导作用,助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地的保护治理和环境风险防控。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引导重点行业科学布局、有序转移,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开发区等生态环境重点管控单元管理,引导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传统产业功能空间有序腾退,优化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管理,协同提升生态功能与生态碳汇能力。
加强政企决策支撑,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开发区产业准入研判的支撑作用,将其作为引进项目的重要依据。
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实施重要山脉、河流、森林、湖泊、湿地等保护修复。
《意见》提出,科学开展国土绿化,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带,提高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稳固“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空间格局。稳步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等项目实施,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黄河流域、大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区域,分单元识别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
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化流域水环境分区管控,强化重要水生态空间管理,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环境分区管控,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推动声环境分区管控。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常态化专项执法、典型案例警示曝光等机制。建立完善问题发现、交办、督办、整改闭环工作机制。
正观新闻记者 袁帅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