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上班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当我们还在“哀嚎”打工之苦,每天掰着指头算多久退休时,这些“打工前辈”的工龄竟然已经到达了四位数!
打工这么久身体如何?感想如何?心理状态又如何?
在本次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让我们把镜头对准博物院,一起来听听这些“前辈”的心声吧。
“天选打工人”,上朝和上班哪个更累?
要说打工,显然这些博物馆里的老前辈更有话语权。他们资历深厚,经验丰富,工龄更是一个比一个长。
“上辈子上朝,这辈子上班。我已经站岗一千多年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说起打工的苦,这三彩文官俑两位“难兄难弟”显然很有话说。
三彩文官俑,陶质,唐代文物,左俑高66.5厘米,右俑高65.5厘米。
1991年河南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连霍高速路基下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细看这两位文官,左俑头戴一梁进贤冠,上穿绿、黄、白右衽间色襦,腰束带,下着白裙,腿间绿色长飘带,足着黄色云头履。天庭饱满,鼻直口方,弯月似的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
右俑头戴鹖冠,身穿黄、绿、白交领间色襦,外披假两,下着白裙,腿间绿色长飘带,足着黄色笏头履。他浓眉低垂,长眼微眯,宽鼻头,厚嘴唇,看起来不怒自威。
文官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自从国家一建立,那些帮助国王治理国家的人其实就是文官,像商汤时期的伊尹、周文王时期的姜尚都是高级文官。
显然,比起现在略显寂寞孤独的站岗生涯,这两位文官更向往站在朝廷挥斥方遒的官场生活。
“论工龄?我的打工时间可比你们长!”
另一位白釉黑彩侍吏俑开口。这位看起来浓眉大眼,说话也带着一股不好惹的气势。
白釉黑彩侍吏俑,隋代文物,瓷质,高72厘米,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张盛墓发掘出土, 1962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他呈静态站姿,束发,戴小冠(介帻),身穿圆领广袖衣,外罩裲裆铠,腰束带,足蹬靴,双手供于胸前,拥仪剑立于覆莲器座上,看起来威严肃穆。
白釉黑彩侍吏俑实为门官,也称作门吏、门官、守卫、侍仆、门庭仪卫等,其形象均手持武器,立于门左右或内外,是世俗居室制度在地下的反映。
形体高大,神态逼真,有这样的侍吏护卫,往那一站就是满满的安全感。
是人、是兽都得干活
那年头,不仅人需要打工,就连兽也逃脱不了“打工”的命运。
率先出场的彩漆木雕镇墓兽,全身金灿灿,模样怪异,咋一看有点像现在的蟑螂。
彩漆木雕镇墓兽,战国中期文物,木质,高128厘米,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这件镇墓兽呈怪兽形,龇牙咧嘴,头身部扁平,为蹲坐状,兽头顶插两支彩绘鹿角,两耳翘起,双目圆睁,吐长舌至腹,胸部绘双乳,背面雕有四个对称的卷云纹,上肢上举,双爪抓住口里咬的蛇,又用红、黄、褐等色漆绘眼、舌、耳、爪和鳞纹等,面目狰狞。综合来看,它混杂了鹿角、虎、龙、人的各个部分。
典型的楚式镇墓兽大多由底座、兽首、鹿角组成,与后世的镇墓兽有很大不同,在战国末年随着楚国的灭亡逐渐消失。不过它看起来怪异可怕,实际上却是镇压墓中的邪气、佑护死者灵魂安宁的守护者。
下面这件同样金色的小兽,看起来就比彩漆木雕镇墓兽可爱很多。
神兽正蹲在瓦片上看人来人往。它昂首挺胸,瞪目皱眉,张开嘴巴露出两颗小獠牙,前爪用力抓地,后肢屈蹲如弓,尾巴垂直向上,呈现出一副警觉姿态。
黄釉脊兽,清代建筑瓦构件,高33厘米,1988年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庙大殿重修时拆下,1997年5月入藏河南博物院。
别看黄釉脊兽只有33厘米高,它可担任过中岳庙大殿的屋顶保安队长,肩负着防火、镇宅、美化屋脊的使命。
几百年间,黄釉脊兽总以睥睨之姿俯瞰众生,见证过无数次日升月落,直到1988年大殿重修时才被拆下,又在1997年转岗再就业,光荣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
这样跌宕起伏的打工生涯,称赞一句“兽届楷模”不过分吧。
“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守护大家!”看到伙伴们这么厉害,绿釉陶立狗也喊出自己的口号。
绿釉陶立狗,汉魏时期文物,长28厘米,高32.5厘米,1977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老城区,现藏河南博物院。
陶狗挺胸昂首,双眼虎视,两耳向前竖起,表现出了高度的警惕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尾巴向上卷曲,背部有一拱形鋬,四肢笔直呈站立姿态,通体施绿釉。
这只小狗双目圆睁,目光坚毅又聪慧,怒视前方,像个忠诚的卫士,时刻警惕四周,生前守护庭院,死后亦守护家园。
“最佳打工奖”,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如果说前面的“打工人”“打工兽”以其爱岗敬业的精神获得人们敬佩的话,下面这两件文物凭借着独特的创造精神,堪称“劳动楷模”,足以获得“最佳打工奖”。
现代城市有下水道,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你能想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人,也能够利用排水管道排放污水了吗?
陶排水管道,陶器,龙山文化文物,长42.5厘米、小口直径27.5厘米、大口直径34厘米、管壁厚约1.2厘米。加沙红陶胎,轮制而成,整体为圆式,腹部微束,一端为喇叭形敞口,另一端小口,通体装饰绳纹。1980年河南省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平粮台先民们,在建设平粮台古城时,就已经学会使用陶质排水管道,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妥善地解决防御和交通以及排水之间的矛盾。
一截看似不起眼的排水管道,凝聚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陶排水管道共同获得“最佳打工奖”的还有另一件文物。陶米碓(duì)和陶风车,陶器,汉代文物,横23.50厘米、纵35.00厘米、风车高12.30厘米、俑1高12.50厘米、俑2高7.70厘米。1969年12月济源泗涧沟出土,1977年10月入藏河南博物院。
该器物是随葬明器,泥质红陶,展现的是由米碓、风车和劳作者组成的露天粮食加工作坊。
碓是为谷物脱壳去皮的粮食加工工具;风车又称风扇车,是一种粮食清选工具,谷物经碾打脱粒后,用风车来清除谷粒中的糠秕、尘土等夹杂物。这件陶米碓和陶风车的出土,对于研究汉代的农业技术和研究我国的粮食加工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这件陶风车的出土,证明了我国至迟在西汉晚期就已使用了风车,并且因为用风车模型作为明器,说明当时风车已经普遍使用了。这件风车模型做工精细、结构也较为完整,为研究汉代的风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打工人,打工魂。”今天我们以“打工人”自嘲,却忘了打工的另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技术的进步。每一项发明创造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和探索,是每一个“打工人”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挑战。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