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二篇章:郑之水
东风渠:滨河美景入画来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5月的郑州,花开似锦,山水并秀,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帧帧都是美图。在这最美的时节,如果让郑州人说出自己最喜爱的宝藏“打卡地”,东风渠必定凭借实力荣登榜单。
这条与黄河血脉相连、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人工河道,装得下城市的文明,盛得了乡愁和记忆,经得住岁月的洗礼,拼得起活力和颜值。也难怪,郑州人对它有着莫名的偏爱。
东风渠畔绿树成荫
引黄灌溉开新渠
清晨,微风轻拂,于东风渠畔漫步,如同步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灵动画卷。在这里,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静谧和谐共存,匆匆行走的人们不觉按下“暂停键”。
东风渠并非郑州地理版图上的“天然之作”,而是郑州人民以义务劳动的形式修建的一条引黄灌溉渠。
时光回溯到1958年,当时的郑州北郊,黄河水近在咫尺却难以利用,为响应中央“引黄灌溉”的战略部署,郑州人民决定在邙山脚下开凿一条人工河道。
那一年的春天,声势浩大的工程开始了。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生等齐上阵,用铁锹挖掘,用架子车运土。另外,重点闸、桥和穿越河道的部分等一些关键工程,是由省、市几个建筑单位承担施工的,相关设计和施工也都是义务的。
“1959年冬季,郑州郊区农民在-10℃的严寒中连续奋战40天,完成了金水河至贾鲁河段的关键施工。”《郑州市志》上,记载着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
整个工程持续了2年左右。1960年,东风渠正式竣工通水。一条北起黄河五孔闸、南至七里河的人工渠,宛如巨龙横亘于郑州北部。
全民上阵清河淤
古人以“斗水七沙”来形容黄河水。黄河水在滋养郑州北部农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
1960年和1961年,东风渠内曾两次试放黄河水,但由于泥沙淤积,造成两岸土地盐碱化,只好将索须河、贾鲁河以北的渠道废除,渠首从皋村闸处开始,全长仅剩19.7公里。此后,东风渠逐渐成为郑州市区和近郊的泄洪排污河道。
东风渠见证了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承受了发展带来的生态阵痛。上世纪80年代,河道环境堪忧。同时,其排涝能力也大幅下降。治理东风渠,成为郑州城市发展绕不过去的坎。21世纪初,郑州有关部门开始大规模治理东风渠。
紧接着,还出台了《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勾勒出“两渠四链、十路二线”的绿地结构。“两渠”即东风渠、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的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四链”是七里河、熊儿河、金水河、贾鲁河两侧的大型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
2006年,上万名武警官兵和全市各单位干部职工凝聚起力量,对东风渠河道进行了彻底清淤。在历经多年的整修治理和绿化亮化之后,东风渠的河水重新清澈起来,变成了生态河、景观河。
一渠清水润绿城
从农业灌溉到城市供水再到生态补水,郑州的“引黄”故事也在继续。城市生态水系建设被郑州提上日程。2007年6月,郑州市花园口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开始建设。2008年1月,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从花园口泵站向郑东新区龙湖和沿线的东风渠、索须河、贾鲁河、魏河提供生态水源。
来到花园口引黄闸,站在黄河大堤上俯瞰,滔滔河水向东奔流。回首间却见一股黄河水转头向南,流入一道闸门。而后河水穿过黄河大堤,进入花园口泵站,在轰鸣震耳的水泵声里,黄河水被提至东风渠。
黄澄澄的河水沿东风渠向前流去,4.8公里后,进入第一个沉沙池,在这里,黄河水经过一级沉淀开始变清。经过三次沉淀的黄河水,流至东风渠与贾鲁河交汇处时已变得十分清澈。
一泓清水静静流入东风渠、索须河、贾鲁河、魏河。城因水而秀美,水因城而灵动,城市与水,就这样相得益彰。
城市河道变绿廊
在郑州的水域版图上,如今的东风渠北连黄河,横跨中心城区东北部,穿过郑东新区核心区后,最终向东流入贾鲁河,已经成为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游览于一体的城市生态长廊。
“绿色的水,绿色的城,原来绿城真的是绿城。”一镜到底瞰郑州系列作品的原创作者大聪,在网上推出了无人机航拍东风渠全线的视频,引得不少网友留言催更。
三全路与文化路东北,东风渠生态文化公园里,粉色的月见草、黄色的金鸡菊、红色的虞美人……组成了花海秘境,市民穿梭其中仿佛置身于油画中的“莫奈花园”。
“春赏花海,夏观绿荫,秋看红杉,冬品芦雪,这里有四季限定美景,是郑州人的宝藏‘打卡地’。”家住附近的贺女士一有空就会来拍段视频,在朋友圈分享实时花况。
沿着亲水木栈道,穿过一片水杉林,就可以看到一座错层设计的桥。站在桥上,举目四望,还清于水、还绿于岸、还水于民,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以生态为底色,以人文为笔触,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正诠释着“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理想。
郑州日报记者 赵文静 李宇航 文 马健 图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