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流光如弦上豫音,一曲新声破云而出。5月5日,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倾力打造的“豫见新生·戏韵无限”2025豫剧艺术潮流周,于郑州商都阜民里文化街区以华彩之姿落幕。这场以“非遗活化、豫剧出圈”为魂的文化盛宴,承商丘古城古韵之脉,启郑州街区潮流之风,以“城市即舞台”的先锋理念,让千年豫剧在烟火人间奏响时代强音。
地标快闪:古调新声跃动城市脉搏
当豫剧的铿锵锣鼓邂逅网红地铁站的霓虹光影,当“辕门外三声炮”的豪迈唱腔惊起商城遗址的千年风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悄然开启。活动前夕,豫剧演员团队劈开传统与现代的次元壁,在郑州各大网红地铁站、商城遗址等地标发起快闪预告,地铁站内穆桂英的银枪挑起都市白领的驻足目光;商城遗址城墙下,花木兰的甲胄映亮孩童眼中的星辰。阜民里主会场更以“戏曲元宇宙”之姿惊艳亮相:霓虹灯牌勾勒出“生旦净丑”的摩登剪影,戏曲脸谱化作网红打卡墙的视觉密码,游客穿梭于“戏台茶馆”与“潮玩市集”之间,指尖轻触间,便完成了一场传统与潮流的时空折叠。
名角新秀:薪火相传共绘梨园春色
大剧场内,王惠、袁国营等豫剧大家以“台上一分钟”的极致功力,演绎着《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气概。这位“梅花奖”“文华奖”双料得主,以金石之声叩击时代心弦,其《穆桂英挂帅》选段更让观众恍见春晚舞台的璀璨光影。而“豫剧小剧场”中,青年演员们以“游园惊梦”式的沉浸叙事,让观众与“七品芝麻官”擦肩而过,同“白蛇传”共赴断桥——当传统程式解构为“边走边看”的观演体验,豫剧的呼吸便真正融入了都市的脉搏。一位90后观众感慨:“原来豫剧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以握在掌心的温度。”
非遗市集:匠心触感唤醒文化基因
非遗市集里,30余项传统技艺如星河璀璨:银匠锻锤起落间,豫剧头饰的流苏泛起千年光泽;汴绣针脚游走处,穆桂英的战袍跃然锦缎之上。更令人心动的是“指尖非遗”体验区——孩童执起绣绷,笨拙中透着对传统纹样的敬畏;情侣共制香囊,艾草清香里藏着文化传承的密码。一位母亲轻抚孩子稚嫩的刺绣作品笑道:“这比任何早教课都更让他懂得何为‘文化血脉’。”
全城共振:双城联动奏响豫韵交响
当郑州的潮流豫剧周激荡都市风云,商丘古城正以“梨园争艳”为笔,在千年城垣书写另一卷文化史诗。四省戏迷擂台赛上,黄淮大地的梨园高手以“直播打分+名家点睛”的赛制,让《包青天》的铡刀声与手机弹幕的喝彩声同频共振。一位从山东菏泽赶来的老戏迷热泪盈眶:“这擂台赛,比戏台更让人心潮澎湃!”双城联动间,豫剧不再是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而化作中原儿女共有的精神图腾。
以城为幕:豫剧新生开启传承新纪元
“非遗传承不是老物件的标本陈列,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自我迭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任李全民一语道破真谛。从商丘古城的“古风沉浸”到郑州街区的“潮流破壁”,从名家名段的巅峰演绎到青年演员的解构创新,这场艺术潮流周以“非遗+科技”“传统+时尚”的化学反应,让豫剧从“戏台之上”走向“烟火之间”。当快闪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引爆千万播放,当00后UP主用说唱混搭豫剧旋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破圈,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向新时代的青春宣言。
曲终人不散,戏韵永绵长。当阜民里的霓虹渐次熄灭,那些被豫剧点亮的眼眸、被非遗浸润的心灵,正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以城为笺,以戏为墨,2025豫剧艺术潮流周已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书写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是豫剧的新生,更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铿锵回响。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文/图
编辑:康迪
统筹:张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