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小长假到了,不少人都选择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放松身心。而关于孩子该怎么玩,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争论大多来自两个声音:“纯玩派”的家长信奉“玩就是学”,觉得孩子开心最重要,在旅行中完全不给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们彻底“放飞自我”;“任务派”的家长认为,既然花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就应该让这次旅行有意义,例如通过结合行程写下游记或背出景点相应的古诗等,锻炼孩子的能力。
这两种声音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当下教育理念的AB面——我们既想守护孩子童年的纯粹,又害怕他们在“快乐教育”中输在起跑线,既不甘心让孩子“傻玩”,又担心过度设计会掐灭他们眼里的光。当今社会,“内卷”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可以说,当今教育的困境,部分源自于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
曾经在一个游乐场里,笔者看到一位妈妈指着指示牌上的英文大声地问孩子:“这单词怎么读?”这位母亲愤怒的声音和孩子脸上的害怕、尴尬、慌乱,与这个欢快、轻松、愉悦的游乐场格格不入,甚至引人侧目。我想,这个单词不一定记住了,但被“知识”充满的这一天,一定会给这个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已经让不少父母没有太多的精力兼顾孩子的教育与娱乐。再加上一到假期,大量“假期不规划,开学差距大”的营销视频、文章便占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这让不少家长只能把假期旅行包装成“移动课堂”,试图用有限预算兑换更大的教育附加值,似乎这样就能达成教育与娱乐的双赢局面。
但现实是,有的孩子却抗拒放假,因为“爸妈说假期玩五天,但‘出去玩一次,要写三篇作文’”。当去游湖泛舟变成修辞手法的训练场,当参观古迹名楼沦为古诗词全文考试,这种异化的旅行所带来的“恐游症”,不但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养成。或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从对孩子的要求中看到了什么,是孩子的真实成长,还是家长自我焦虑的投射?
解构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会发现,旅行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跨学科课堂:在树根下看半小时蚂蚁的孩子,或许正在经历最生动的生物观察课;夜行时偶然发现“月亮为什么总跟着我们”的孩子,正无意识地理解着物理学的基础原理;在海滩边追逐浪花的孩子,正在探索地球的奥秘。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值得借鉴——既要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又要在认知边界处给予适当的引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区分“玩”与“学”,教育的真谛反而浮现。或许,最好的教育就是守护那份对世界的好奇,让知识自然生长在生活褶皱中。当某一天,孩子发现书上的和现实中的相互对照上了,这便是旅行。
(原题为《“玩五天写三篇”,带娃出行怎么玩?》作者 朱晓帆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陈若松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