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人工智能领域再掀波澜——科大讯飞高层团队正式签约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智慧建筑全国业务总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及产业赋能中心3大核心板块,全面入驻河南空港数字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的人工智能产业园。这一动作,距离腾讯数据标注产业基地入驻同一园区,仅仅过去一年时间,两大AI巨头的相继布局,不仅彰显了郑州航空港作为中部算力高地的独特魅力,更预示着中国AI产业正加速向区域枢纽集聚的新趋势。


巨头青睐:四维引力场重塑产业格局

在全球AI竞争进入“大模型军备赛”的关键时期,科大讯飞的选择极具战略意义。作为中国认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星火大模型、智能语音等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亟需强大的算力支撑与丰富的应用场景。郑州航空港凭借“算力底座、产业生态、政策创新、枢纽经济” 四大核心优势,构建起独特的产业引力场,成为AI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理想之选。

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堪称中部地区的“数字心脏”,这座总投资超 300亿元的算力基础设施,规划总算力超10万P,目标打造国内领先的万卡算力集群。目前,中心已成功接入DeepSeek-R1等多模态大模型,形成“算力 + 算法”协同发展的技术底座。

对于拥有星火大模型、累计前装超5700万台智能座舱产品的科大讯飞而言,超大规模算力的注入,不仅能加速模型训练与优化,更能通过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数据资源,激活智能座舱等产品的应用潜力。这场合作标志着中部地区正从“算力跟随者”向“技术策源地”转变,为河南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生态磁场:全链闭环催生集聚效应

作为郑州航空港区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官方运营主体,空港数字城市以智算中心为磁极,构建起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园区已形成“龙头引领、腰部支撑、新锐集聚”的企业矩阵,紫光云、新华三等50余家头部企业与高成长型科技企业相继入驻,同步建立 30 家优质项目储备库。

从千机科技、空融算通的场景落地,到熙禾智能、耘晨科技的上下游联动,再到智云数据等智慧城市服务商与博海迪人工智能培训机构的深度合作,园区已实现从算力供给到人才培育的全链条覆盖。

这种“算力底座+产业载体+生态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让园区从“招商驱动”转向“生态吸引”,加速向中部数字经济标杆迈进。

政策杠杆: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

郑州航空港深谙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近年来,港区不仅构建了“数据为基、场景为脉、算力为翼”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更推出18条硬核政策,对多模态大模型研发最高奖补1000 万元。

但真正让港区脱颖而出的,是其在制度创新上的破冰之举——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港区建立起数据要素流通机制,通过政务数据脱敏开放平台,向科大讯飞等企业开放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的千万级数据资源,为模型训练与场景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燃料”。

枢纽动能:数字丝路激活市场潜能

当AI技术遇上枢纽经济,郑州航空港迸发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动能。

依托“四港联动” 优势,港区以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为支撑,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智能中枢:通过国产人工智能交通大模型优化智慧物流系统,实现多式联运智能调度;依托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探索数据贸易新模式,建立跨境数据流动规范;针对跨境电商、交通物流等领域开通数据 “白名单”通道,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这种“AI+枢纽”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从“通道经济”向“平台经济”的跨越,更催生出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科大讯飞与郑州航空港、空港数字城市的“三方携手”,不仅是一次产业布局的优化,更是一场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通过“算力基建+产业生态+政策创新”的三维支撑,郑州航空港正加速向“人工智能之城”迈进。

在国家AI战略的大背景下,这场“中部实践”为中国 AI 产业突破技术封锁、构建自主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AI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方向。

记者 刘凌智 通讯员 杜怡卓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