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唐人街文化广场里,有一间店铺,店内摆着大大小小的银器、茶具等,器物上面是手工錾刻的金属浮雕。再往里,摆满了各种錾子、锤子和其他金属器具。作为郑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属錾刻技艺传承人的李小建,忙着对银饰进行錾刻加工。

李小建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錾刻技艺传承人,祖籍南阳方城人,自幼家传后师承,也是河南鑫之宝珠宝公司创始人 。多年来一直在郑州开工作室。所谓的錾子,就是他完成一副金银铜錾刻作品最重要的工具。

平錾到浮雕,传承和创新并举

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来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字,纹路、图形等文物标本可知,这种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制作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錾刻工具和特定的錾刻技法,在金属板或器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图形文字及浮雕状图案的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

李小建自小就在长辈身边跟着学习錾刻。那个时候,他能帮忙拉拉风箱、打打下手。后来上学学习了模具专业。毕业后,李小建多次到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学习錾刻技艺。

虽然工具都是现成的,但是家族传承的工艺一直都是“平錾”,李小建说:“过去的人没什么钱,对花样也没什么讲究,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打个银帽花、长命锁,还有铜烟袋啥的。”

平錾简单,用的工具和錾子也少,但是随着大家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技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

2012年,李小建在唐人街开了恒健祥金银器的工作室。“之前都是自己一直埋头干,也没有可以展出作品的地方,有了工作室,展出和制作都可以满足了。”李小建说,他在平錾基础上,还研究了金属浮雕,目前,做得比较多的是茶具、酒器。

手工制作,每幅作品都独一无二

錾刻的第一步是“开錾”,即制作錾子。錾子是錾刻师在金属板料上操作用的工具,形似大小不等的长钉,一端用以敲击,另一端在锤子的作用力下,在金属板上印刻出各种形状。

而錾子往往需要李小建亲手制作,“外边买来的錾子根本不能用,所以还是得自己打磨”。根据錾头面积和形状,錾子还分为拓錾、踩錾、豆粒錾等十多种,有的时候为了更好地雕琢细节,还需要单独地制作相匹配的錾子。

“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錾刻、抛光等多道流程。李小建说,其中最难把握的是就是錾刻,錾刻的掌握全凭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凸显纹理的层次感。”谈及制作技艺,李小建滔滔不绝。

如今,随着机械化雕刻的兴起,批量化的银饰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像李小建这样几天 才能制作出一件银饰品的速度,似乎已经赶不上时代浪潮。但他认为,手工雕刻才有灵魂,“手工银饰有独特的纹理,那些纷繁的图案,用机械是做不出来的。”在他眼里,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饱含满满的情意与寄托。

他说,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状材料和立体的器皿,片状材料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立体器皿则多作为使用器器皿,如茶器、酒器、餐具、工艺品等。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几十道工艺流程,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锤揲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需要金属板材,调制固定的专用胶料、绘制图案等。

在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当中,以錾刻技艺最难, 它不仅只涉及纯粹技艺的学习, 还隐含着一个工匠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审美等诸多综合因素。

感兴趣的人多,留下来的人少

“很多人对这项传统的非遗技艺感兴趣。”李小建说,除了自己开店,也收了不少徒弟,每年会开几期培训课,报名的人不少,但是金属錾刻其实是一个钳工、锻工、钣金、铸造、焊接结合的技艺,对个人要求很高,所以,往往是“感兴趣的人多,坚持下来的人少”。

作为年轻的技艺传承人,李小建说:“学习錾刻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技艺,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鲁慧 文/图


编辑:王洋
统筹:赵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