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的艺术星河中,王三江宛如一颗持久闪耀的星辰,以七十载春秋为弦,以毕生心血为墨,在戏曲音乐的天地里纵横驰骋,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艺术华章。他从登封石道乡的小村庄走来,怀揣着对音乐的赤诚之心,一路披荆斩棘,跨越无数艺术高峰。他不仅是登封戏曲音乐的奠基人,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他的人生,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为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嵩岳脚下,稚子初闻梨园声

1939年10月27日,登封石道乡分水庄,秋意正浓,稻谷飘香。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王三江。王三江的童年,在青砖灰瓦间、在阡陌田野上悄然展开。

父亲王秀峰是一名教师,虽生活并不富裕,却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在煤油灯下,父亲握着他稚嫩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他识字,那些方块字仿佛带着魔力,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而奶奶则是他音乐启蒙的引路人,每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奶奶便会将他揽入怀中,轻声哼唱:“月奶奶,明晃晃……读四书,念文章,红旗挂到咱门上……” 那温柔的歌声,如潺潺溪流,浸润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神奇。

村庄里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逢节庆,戏曲班子登台,便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刻。小小的王三江总是早早地搬来小板凳,挤在人群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演员们绚丽的戏服、精彩的唱腔、灵动的身段,还有那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弦乐,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深深吸引着他。散场后,他会模仿着演员的动作和唱腔,在院子里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词,逗得家人哈哈大笑。那时的他或许还不明白,戏曲已经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三江进入当地学校求学。在学校里,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成绩名列前茅。同时,他对音乐的热爱也愈发浓烈。学校的音乐课上,他总是全神贯注,认真学习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课后,他会主动寻找各种音乐书籍和资料,如饥似渴地阅读。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无论是唱歌、朗诵还是表演,他都积极参与,并且表现出色,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

1954 年,王三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登封一中。在这所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校园里,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学校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音乐老师。这位老师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对他悉心指导,不仅教授他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引导他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宽他的艺术视野。在老师的帮助下,王三江的音乐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他开始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歌曲和乐曲,虽然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灵气与创意。

1958年,对于王三江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当时,新成立的登封戏校面向社会选拔人才,旨在培养优秀的戏曲专业人才,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已经在登封一中崭露头角的王三江,凭借扎实的音乐基础和出色的艺术表现,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调入登封戏校担任文化、音乐教师。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他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也为他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征程。

初入戏校,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充满吸引力。简陋的校舍、朴素的教学设备,与他想象中的艺术殿堂相去甚远,但这并没有浇灭他心中的热情。相反,他满怀斗志,决心在这里大展拳脚。面对一群对戏曲音乐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学生,他深感责任重大。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他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课堂上,他耐心地教学生们识字、学唱,从最基础的发声、咬字开始,一点点地纠正他们的发音和姿势;他还会详细讲解戏曲音乐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了解戏曲音乐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课后,他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排练,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表演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戏曲角色,他常常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戏曲的理解,绘声绘色地讲述戏曲故事,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教学的同时,王三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创作。每当夜深人静,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寂静之中,他的办公室里却依然亮着灯。一盏台灯、一张书桌、一摞稿纸,便是他的创作天地。他常常为了创作一段合适的音乐而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有时,灵感突然降临,他会立刻拿起笔,将脑海中的旋律记录下来,哪怕是在半夜。他深入研究豫剧的传统音乐,收集整理民间的戏曲曲调,同时,也借鉴其他剧种的音乐特色,尝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为戏校的剧目打造独特的音乐风格。在他的努力下,一部部精彩的戏曲音乐作品在登封戏校诞生,这些作品不仅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也为戏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戏校扬帆,青春激荡谱新曲

踏入登封戏校,王三江便如同一艘扬起风帆的航船,在戏曲音乐的浩瀚海洋中奋勇前行。年轻的他,带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一头扎进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天地,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作之旅。

当时的登封戏校,虽然刚刚成立,条件艰苦,却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王三江与同事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为戏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深知,要想在戏曲界站稳脚跟,就必须创作出高质量的剧目,而音乐作为戏曲的灵魂,更是重中之重。于是,王三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戏曲音乐的创作中,他白天忙于教学和排练,晚上则潜心创作,常常工作到深夜。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王三江和同事们经常深入民间,走进乡村、小镇,去聆听最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与当地的老艺人交流,收集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戏曲曲调、民谣、山歌。每到一处,他们都会用铅笔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声音,然后带回学校进行整理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王三江深刻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和生命力,他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旋律和歌词,却蕴含着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智慧。他将这些民间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戏曲音乐创作中,使作品既保留了豫剧的传统特色,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韵味。

在创作过程中,王三江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对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反复推敲,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有时,为了创作一段合适的唱腔,他会连续几天废寝忘食,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他会与编剧、演员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剧情和角色的特点,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音乐进行调整。他经济亲自到排练现场,观察演员们的表演,感受音乐与表演的融合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三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部部精彩的剧目在登封戏校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些剧目不仅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观众前来观看。其中,王三江创作的《山村新貌》以其欢快的节奏、清新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农村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英雄儿女》则以激昂的音乐、悲壮的旋律,歌颂了英雄们的伟大事迹,激发了观众们的爱国热情。这些作品的成功,不仅为戏校赢得了声誉,也让王三江在戏曲界崭露头角,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戏曲音乐创作者。

随着戏校的不断发展,王三江的职位也逐渐得到提升,他先后担任了登封县戏曲学校副校长等职务。在新的岗位上,他不仅要负责戏曲音乐的创作,还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他积极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戏曲比赛、音乐会、艺术讲座等,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他还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戏曲界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生们到外地参加演出和比赛,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水平。

在王三江的带领下,登封县戏曲学校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培养优秀戏曲人才的摇篮。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戏曲演员、音乐创作者和戏曲教育工作者,他们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为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王三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他的名字也在戏曲界越来越响亮。

豫团逐浪,匠心雕琢铸经典

时光流转,登封县戏曲学校逐渐转型为登封豫剧团,王三江也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作为豫剧团的核心人物,他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舞台。在这里,他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发挥到极致,用匠心雕琢出一部部经典剧目,在戏曲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成为豫剧团的团长后,王三江深知,一个剧团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剧目质量。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剧目创作和演出中,从剧本选择、音乐创作到演员排练、舞台设计,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关。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剧目。

在创作豫剧《今天和明天》时,王三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部剧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奋斗历程。为了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他深入工厂、农村、社区,与不同行业的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新闻报道、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从中寻找创作的切入点。在音乐创作方面,他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豫剧的音乐模式,将现代音乐元素与豫剧的传统特色相结合。他运用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又保留了豫剧的梆子腔、二八板等经典板式,使作品既有时代感,又不失豫剧的韵味。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今天和明天》终于成功搬上舞台。当激昂的音乐响起,生动的剧情展开,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剧中人物一同欢笑、一同流泪。该剧一经演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并荣获国家级大奖,这是对王三江艺术才华的高度认可,也为登封豫剧团赢得了巨大荣誉。

除了《今天和明天》,王三江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经典剧目。

戏曲小品《包公夸官》以其幽默诙谐的剧情、精彩绝伦的音乐设计,获得中国剧协 “重钢杯” 大赛百优奖。在这部作品中,王三江巧妙地运用了豫剧的传统唱腔和音乐元素,将包公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个小书包》则以细腻的情感、动人的旋律,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在郑州市自创剧目汇演中荣获一等奖。王三江通过独特的音乐创作,将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得真挚而深刻,让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剧目创作过程中,王三江始终注重团队合作。他与编剧、导演、演员等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他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他经常组织团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剧目创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豫剧团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创作氛围,大家齐心协力,为打造精品剧目而努力奋斗。

为了提高剧团的演出水平,王三江非常重视演员的培养和训练。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为演员们进行专业指导。他注重培养演员的基本功,从唱腔、身段、表演到台词,每一个方面都严格要求。他还鼓励演员们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剧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为剧目增色不少。

在王三江的带领下,登封豫剧团的演出足迹遍布大河上下、冀陕晋鲁等地。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剧团的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播了豫剧文化,扩大了登封豫剧团的影响力。王三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成为了豫剧界的一面旗帜,受到了同行们的尊敬和爱戴。

艺协领航,薪火相传振弦音

凭借在戏曲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王三江当选为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登封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赋予了他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音乐家协会的舞台上,他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音乐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培养音乐人才、推动音乐创作、传承和弘扬音乐文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登封音乐事业前行的道路。

担任音协主席后,王三江深知,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是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音乐培训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音乐家、学者来登封讲学,为本地音乐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亲自策划课程内容,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培训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他鼓励学员们勇于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不断探索音乐创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许多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音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渐成长为登封音乐界的中坚力量。

为了激发音乐创作者的灵感,提高创作水平,王三江经常组织音乐创作采风活动。他带领音乐创作者们深入乡村、山区、工厂等基层一线,感受生活的气息,体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在采风过程中,他们聆听民间艺人的演唱,收集民间音乐素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资源,为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王三江还定期组织音乐创作研讨会,让创作者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他的推动下,登封市的音乐创作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歌曲、器乐曲、戏曲音乐等多个领域,展现了登封音乐创作者的才华和实力。

除了培养人才和推动创作,王三江还非常注重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深知,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和精神。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会、音乐比赛、音乐讲座等,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搭建平台。他尤其关注豫剧等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豫剧演唱会、豫剧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豫剧、喜爱豫剧。他还致力于挖掘和整理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组织人员对登封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和记录,将这些珍贵的音乐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王三江的领导下,登封市音乐家协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联系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协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地区的音乐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音乐交流活动,促进了登封音乐事业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王三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登封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也深深铭刻在登封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为之奋斗。

岁月留痕,孤诣匠心耀千秋

八十余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王三江来说,却是他用一生书写的壮丽篇章。回首往事,七十载的艺术生涯,有过艰辛与挫折,有过欢笑与泪水,但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音乐,创作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剧目,为登封乃至中国的戏曲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虽已年届86岁高龄,王三江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敏锐洞察力和旺盛的创作热情。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音乐书籍、乐谱和创作手稿,这些都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闲暇之余,他依然会坐在钢琴前,轻抚琴键,让美妙的音符在房间里流淌;或是拿起笔,在稿纸上勾勒出心中的旋律。他说:“音乐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停止创作。”

退休后的王三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传承和文化交流中。他经常受邀到学校、社区举办讲座,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分享戏曲音乐创作的经验与感悟。当白发苍苍的他站在讲台上,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讲述着如何将民间小调转化为戏曲旋律时,台下的年轻人总会被那份执着与热爱所感染。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识谱、演唱,耐心纠正每一个发音和手势,仿佛又回到了初登讲台的岁月。

在他的努力下,登封市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戏曲音乐兴趣班,孩子们稚嫩的唱腔在校园里回荡,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他还牵头组织了 “戏曲进校园” 活动,带领豫剧团的演员们走进课堂,通过现场表演、互动教学,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当看到孩子们穿上戏服,有模有样地模仿着经典戏曲动作时,王三江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艺术的火种正在新一代心中熊熊燃烧。

除了教育传承,王三江也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与老搭档闫西爵、白居安再度携手,共同创作了多部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他们深入乡村,了解脱贫攻坚的故事,将质朴的情感融入《扶贫新曲》的旋律中;他们走访革命老区,挖掘红色记忆,让《长霞颂歌》的音符饱含对英雄的敬仰。这些作品不仅在省内演出中屡获好评,更代表登封走向全国,在各大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在理论研究方面,王三江也不断精进。他耗费数年心血,对自己七十年的创作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完成了《豫剧音乐创新与传承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总结了豫剧唱腔、曲牌的创新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融合的路径,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导。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在戏曲界引发热烈讨论,成为众多专业院校师生和戏曲创作者的必读书目。

生活中的王三江,依旧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经常回到分水庄的老家,坐在老宅的门槛上,听着熟悉的乡音,回忆儿时的点点滴滴。他将家乡的变化写进歌里,把对故土的眷恋融入旋律,创作了《分水谣》等一系列充满乡愁的作品。每当村里举办文化活动,他都会主动登台表演,用音乐为乡亲们带去欢乐。

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双鬓,却无法磨灭他眼中挚爱的光芒;时光的流逝带走了青春年华,却沉淀下他对艺术的赤诚之心。王三江的名字,早已与登封戏曲音乐紧紧相连,成为嵩山脚下的文化符号。他用七十年的孤诣耕耘,谱写的不仅是个人的艺术传奇,更是一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壮丽史诗。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艺术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戏曲音乐这一中华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