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登封市美术色彩教研组十余名教师走进嵩山木雕展示传习馆,开展非遗探访活动。在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嵩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北的讲解与陪同下,教研组近距离感受了千年木雕技艺的文化魅力,探寻传统艺术与现代美育融合的路径。
千年技艺展匠心:从历史到现代的传承
活动中,王振北以中岳庙《盘龙藻井》为例,讲述了嵩山木雕的历史脉络。作为北派木雕的代表,其技法融合南北,题材涵盖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以“透雕、镂空雕”等十余种工艺闻名,尤以“刀身修长可曲”的独特工具为特色。
教研组观摩了木雕创作全流程,从设计、下料到修光、组装,触摸古朴的楸木雕件,品鉴《天地魂》《龙腾峻极》等经典作品,体悟“布局均匀、线条流畅”的艺术精髓。
王振北还分享了自己从辍学放羊到成为非遗传承人的经历。他三次拜师习艺,成立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培养60余名弟子,推动形成“南有东阳,北有嵩山”的行业格局。其作品《道合景明》等融入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并作为“郑州礼物”走向世界。“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王振北坦言,坚守初心、专注创新是匠人精神的底色。
非遗融入课堂:传统文化激活美育实践
在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大家又一次被王老师的作品所震撼,王老师娓娓道来,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混元图、伏羲八卦、嵩山真形图等文化符号,令师生惊叹于木雕艺术与哲学、历史的深度交融。墙上“美在内涵”书法作品中对美的诠释,更是道出王振北老师传承嵩山文化的坚守和初心。
在非遗传承公益学习基地,教研组深入了解木雕工艺“做减法”的哲学——去糟粕、留精华。
登封市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夏晓燕表示,此次活动为美育教学注入新灵感:“未来将把木雕元素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色彩与线条传承文化基因,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天地有正气,木上雕春秋。嵩山木雕,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着匠人代代相传的坚守。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艺术与历史的对话,更成为本土文化薪火传递的起点。登封教育工作者正携手守护“天地之中”的文化瑰宝,以实际行动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助力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正观新闻记者 苏瑜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