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不到渠上看看,心里不踏实呐。”13岁开始参与修建红旗渠,如今76岁的张买江还是闲不下来,一得空就喜欢骑着自行车到红旗渠转悠。用儿子张学义的话说:“老父亲放不下这条渠,经常来‘检查’我们的工作。”
张买江和父亲张运仁是红旗渠修渠人,而张学义是一名护渠人。一家三代人,一条红旗渠,其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1960年首批修渠人中的一员,不幸牺牲。
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担子,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修渠者”。张买江出发前,母亲对他说:“你爹没修成渠就走了,你去了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水,你就不要回来!”
张买江一干就是9年,直至红旗渠全面竣工通水。修渠时,尽管年龄最小,张买江却总和别人抢重活干,不到一个月母亲做的新鞋就磨破了。没有鞋子穿,他就把小推车的皮带穿在脚上,久而久之,脚上磨出不少血泡,后来成了鸡眼,“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剪一剪”。因表现突出,红旗渠主干渠通水后,张买江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建设模范”。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张买江喜滋滋挑着一担子水,一口气跑回了家:“娘,我把水带回来了!”这一幕被记者张一弓拍下来,成为经典影像。
此后多年,张买江走上了教师岗位。退休后他常受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的邀请,重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宣讲红旗渠精神,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张学义则甘当“渠三代”,接棒父辈成为一名护渠人。“上两代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一条渠,我们守好渠是应该的。”
平日里,张买江尤其喜欢对儿子张学义念叨,“你爷爷修渠牺牲了,我们这一辈把渠修成了,你们这一辈的任务就是护住渠、守好渠。”
放下“香饽饽”工作,走上一线护渠路
20岁时的张学义还不太能理解父亲的念叨。彼时他正在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工作,后来他还干过检票、做过外联、待过游客中心、坐过办公室。
“那时候都觉得坐办公室的工作是“香饽饽”,一听说一线护渠员,都觉得是干活的,很少人愿意去。”张学义并未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护渠员。
自己的观念是何时转变的,张学义也说不清楚,但他确信,是游客们对红旗渠的认可无形中影响着他。
众多游客里,令他最动容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红军。这位老红军从北京专程来红旗渠参观,见到红旗渠后,老红军不由感慨:“打仗是一枪一枪把敌人赶出去,流了不少血,红旗渠也是林州人民用生命换来的啊!”
老红军的话对张学义造成了极大震撼,他听过父亲讲过无数次,自己的爷爷就是修红旗渠牺牲的,这是明知前路艰险、困难重重而毅然为之的壮举。“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就是因为有那么多像爷爷这样的人呐!”
游客们对红旗渠的赞叹,让张学义的观念不断转变,父亲张买江也时常嘱咐,“你们这一代要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啊”,这种对红旗渠的“执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张学义。
张学义回忆,从小时候起,家里就挂着父亲的奖状,“那对我奶奶来说是一种荣耀,小时候调皮,我想去动一下都绝对不行。”
张学义慢慢想通了,“在物质匮乏时期,父辈们还一锤一凿地挖了将近10年,相比如今的守渠,他们才是最苦的一代,我们还有什么怨言呢?”
2008年,张学义来到合涧渠管所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护渠人。
红旗渠一大怪:“下雨别人往家跑,我们往外跑”
走上护渠一线后,张学义才发现这份工作远比自己想的有意义,但也更比常人想象的更艰苦。
“护渠没什么秘诀,就是用心。干部带头,全员干起来。”护渠并不只是嘴上功夫,每天24小时,有任何状况,护渠员都要随时出动。
一年四季,护渠人有不同的忙法,浇田开闸放水和巡查监测水位是最基本的工作。哪段渠长了草、哪段渠被杂物堵住、哪段渠的阀门生锈损坏、哪段时间有汛情、哪段时间结了冰……不论大小事都是对护渠人的考验。
红旗渠日常巡查
冬天的维护尤为艰难,“到了气温极低的晚上,水流一慢下来就要结冰,每过一次水,就要结一层冰,越结越厚,如果不管,渠道就要被冰块堵上。”这时,护渠人只能拿上大锤和钢钎,一锤一锤地破冰,“一个不小心,钢钎一滑,劲使空了,人就滑倒掉水里了,这都是常有的事。”
护渠员清理结冰的水面
张学义常说红旗渠上有一大怪:“别人下雨往家里跑,我们下雨往外跑,干什么去?护渠去。”
每年6月到9月,护渠员更是绷紧心里的弦,一旦有汛情,护渠员必须全部出动,不分昼夜,直到战胜险情。
护渠员们在汛期抢险(图为2021年拍摄)
最令张学义印象深刻的还是2016年7月中旬的那次抢险,那次雨下得格外大,张学义一行巡查到险段时,发现山体滑坡,渠道被死死堵住。
作为抢险突击队队长,张学义一边通知上游泄水,一边组织人员抢险,同时通知渠段下方的800多名村民转移。即便叫了挖掘机,渠道也耗费了将近八个小时才疏通。“后来老百姓拿着水果来看望和感谢我们,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啊。”
全天候的工作性质,也让护渠人牺牲了不少自己的时间,张学义所在的合涧渠管所每月8天假,而2024年全年张学义只放了40天假。“渠上有事,走不开,我们不能甩手不管。”
为此,张学义女儿一开始很不理解。每到暑假她便问,“爸爸,能不能像别人家父亲那样陪我出去旅游?”每次换来的答案都是带着歉意的拒绝,“爸爸要在渠上防汛,走不开。”
直到跟着父亲去了一次汛期的红旗渠,看到护渠人平日不离渠,下雨天往渠上跑,女儿有所改观。“爸爸,我不会埋怨你了,你的工作是第一位,我长大了自己出去旅游。”
后来,女儿也喜欢听张学义讲红旗渠的事。还问:“爸爸,如果我考到你们单位,是不是就是‘渠四代’了?”
张买江念叨父亲张运仁的故事,张学义也向女儿念叨爷爷张运仁和父亲张买江的故事,还带女儿看红旗渠的画册、电视剧,他指着《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里的黑豆说:“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你爷爷。”女儿看了后感慨:“爷爷那一代人受的苦太多太多了。”
“我们与红旗渠血脉相连”
今年是红旗渠主干渠通水60周年,有不少人争相学习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是一条渠、一个景区,更是一个标志、一种精神、一个奇迹。”张学义认为。
红旗渠在水资源紧缺的年代拯救了林县人。通渠60年,如今它仍然在工业、农业和生态保护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州人至今都离不开红旗渠这条“生命渠”。
张学义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红旗渠不同渠段水流量不同,在农田灌溉上,老百姓如果用红旗渠水灌溉,比如每方水5分钱,一亩地每小时是180方水,那么刚好9块钱,如果用机井水,一小时基本要五六十元,是红旗渠水的好几倍。”
“在我的理解中,红旗渠精神就是‘干’,拼命去干。”在一线护渠岗位待得久了,张学义坦言,自己如今在言语表达上变弱了,但一提到哪里需要维护,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冲在第一线,“我们是和红旗渠血脉相连啊!林州人民对红旗渠都有着这种感情。”
张学义与父亲张买江
“上个世纪70年代,周总理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市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谈到红旗渠精神,张买江充满对未来的期盼,“一条红旗渠,背后的精神大有学问。红旗渠精神不只是林州的,更是全国人民的,甚至全世界的。我们要护好渠、用好渠、守好渠,让这条渠、这个红旗渠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