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将迎来清明节气。古人过清明节与今天的我们有何异同呢?让我们在画中找找答案!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习俗,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清明祭祖、扫墓,俗信认为会有邪祟出现,为防邪气侵扰,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习俗,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是插柳和戴柳。

文人雅士们三五聚集,饮酒赋诗,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晋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兰亭与众多名士好友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一享风雅。酒酣耳热,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风筝,古时也称“纸鸢”,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旧时的放风筝还含有一种习俗。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放断鹞”讲的是,待到风筝放到一定高度,要剪断风筝线,任由风送它到天涯海角。

宋代王禹偁的一首诗《清明》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除此之外,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谓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民风因此厚道。我国清明节历经数千年传承,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这一文化品格的节日。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郑悦 勾建山 王斌)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