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画画的都有了车,就能行万里路,获得新鲜的视觉刺激,拍照,写生。几十年前不是这样,大多是就近写生。郑州的汜水口是郑州画友们喜欢去的一个风景写生地点,那时的汜水口很入画,能画到汜水,黄河,黄河船和邙山。星期天,早一点动身,背着画具,撘11路公交车到汜水,再步行到汜水口,天快黑了再撘11路回市区,当天可以带回两幅水粉或油画写生。陇海铁路也有汜水站,但车站离汜水口有点远。
1 毛本华 《口子村》油画写生 1981年 ——画中的河是黄河,山是邙山,邙山上有窑洞民居。
汜水是黄河的支流,黄河的支流都是把河水注入黄河,黄河敞开胸怀吞纳着支流携带的黄土高原水土。而汜水与黄河的关系比较特殊,汜水会时常发生枯水现象,在黄河丰水时,黄河可以向它的支流汜水补水,会让人弄不清谁流向谁。很久很久以前,汜水把邙山冲开,有了汜水口,又有了先民聚居并生生不息的口子村 。汜水向西,被邙山的支脉隔开,有黄河另一条支流伊洛河,有洛口、洛口村。地图上,这两条河离得很近,出了虎牢关,路过穆沟村,就能到洛口领略“河洛汇流”的景象。伊洛河水量充沛,和现今有时会枯水的汜水比,它可谓浩浩汤汤。
2 毛本华 《穆沟山路》油画写生 1981年
3 毛本华 《洛口村村口》油画写生 1981年
汜水口和洛口都是人们访古的地点。洛口的“河洛汇流”的漩涡中,蕴含着“河图洛书”的远古神话,远追到伏羲氏。汜水和它临近的虎牢关都曾是古战场,演绎过脍炙人口的三国时代的刘关张故事。
4 毛本华 《汜水秋树1》油画写生 1981年 ——秋色动人,但河道中只有断续的狭窄的一小片河水,人类的活动再不理性地节制,这条河将成为季节性河流。
5 毛本华 《汜水秋树2》油画写生 1981年 ——与上一个图是同一个写生对象,换了一个视角。
6 毛本华 《汜水口临风的树》油画写生 1983年 ——这里的树,细的是直的,粗一点的反而是斜的,都是让河风给啄挠的,河谷聚风啊,看,当年新栽的还没被吹斜。(“啄挠”音zhuonao,也被写为“捉闹”,河南方言,意为持续的干扰和伤害。)
公休日写生,来去匆匆,往往会忽略汜水口的邙山里还隐藏着的村庄,其实汜水口子村是更值得写生的对象,但你得在这里住下来。站在汜水口子村邙山塬上,可以俯瞰黄河和汜水。它距郑州这个大城市这么近,竟是黄土高原东端典型的村庄。走进它在邙山上的窑洞民居,村巷和田间地头,不做骑马观花的过客,把心态调整为村民的乡亲,融入在这里的人间烟火中,能体会到它的内蕴底细。
7 毛本华 《洛口》油画写生 1978年(河南省美术馆藏)——洛口与汜水口都曾是重要的河运节点,当年有黄河木帆船结群锚泊。
8 毛本华 《洛口》油画写生 2004年——画架置于伊洛河滩,中景是黄河河堤延伸出来调节水流的石埽,石埽指向的便是河洛汇流处。
北起黄河之南,涵盖伊洛河流域,被称为孕育了“河洛文化”的中国“两河流域”。是从巩义河洛镇到洛阳的狭长地域顾名思义,把这个地域的各个节点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两条河,其实贯穿它的还有山——邙山。
15 毛本华 《阳光下的邙山山路》油画写生 1981年
在长安、洛阳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时代,最早的大运河是通向洛阳的,运河折向西面,疏浚连接,在河南段利用了索须河、伊洛河等河流的原有河道。汜水口子村近邻洛口,之间有黄河河运之便,村在邙山,南有曾是隋唐大运河河段的索河,至近现代,更有在汜水设站的陇海铁路联通东西,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它应该在河洛文化圈的范围之内。这样看,就更能从渊源上理解汜水的民风民俗。
9 毛本华 《家住汜水口子村》油画写生 1981年 (河南省美术馆藏)——汜水的窑洞与河洛地区民居完全一致。
10 毛本华 《从口子村塬上俯瞰黄河》油画写生 1981年 ——画面中,塬上有耕地,黄河河面上有邙山投影和河中沙洲。
无论是汜水口子村的民居建筑或是民俗都与河洛地区其他村庄一样。这里家家的门上都有过年时贴的门神和春联,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写的。同一个村各家各户春联上的行楷,几乎出自同一个写家,看得出是有书法功底的,让人惊叹高手在民间,让人体味到这里居民骨子里的“崇文”传统。
11 毛本华 《沙峪沟窑居》油画写生 2010年
12 毛本华 《沙峪沟窑居》油画写生 1981年 ——巩义沙峪沟现今与南河渡并乡,成为河洛镇的村庄,与只隔着虎牢关的郑州汜水口子村比较,两处的地貌和民居风格是一致的。
13 毛本华 《阳光下的虎牢关村村口》油画写生 1981年
汜水的民风民俗中,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重教”,村民们把教育看为神圣的事业。多么艰难,也不能让孩子失学。虎牢关村口在山腰上,我在村口写生,说实在,这个村口放在今天,应该是扶贫对象。
20 毛本华 《汜水口子村民办小学教师》油画写生 1981年
21 毛本华 《汜水小学生卢喜娥》素描写生 1978年 (河南省美术馆藏)——汜水口艄公的女儿。
22 毛本华 《妈妈手缝的小学生书包》油画写生 1980年
23 毛本华 《小学生》油画写生 1977年
在村口写生,可以听到从山下虎牢关小学教室里传来的学生齐声朗读的课文,这里的教师和学子延续着一个教学理念:看百遍不如大声地读几遍。郎朗书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这是希望之声,对我来说,是最悦耳的与写生同步的环境音响。
14 毛本华《汜水口子村村巷》水粉写生 1981年
我习惯于用油画做风景写生。一次,在邙山上的汜水口子村的村巷(图14)写生,因为画面中需要用大衣纹笔画出人物活动,临时改主意,用水粉画方式写生,掏出水粉调色盒和水杯,就向村民讨些水。
16 毛本华 《农村大嫂》素描写生 1978年
一位大嫂领我到她家水缸舀水。她的土坯房中没有像样家具,但收拾的十分整洁。我惊奇地看到堂屋迎门墙上几乎被贴满了奖状,是全屋最明艳的色彩所在。奖状大都是她的孩子在学校得到的,是三好学生,年级优秀生或学科比赛优秀名次获奖证书。她指着中间最大的那面奖状,说“这是孩子的爹得的,孩子的爹是当老师的”。感受到她的话中隐约流露的自豪和幸福感,我仔细看了这个奖状,内容是授予她的丈夫优秀教师称号,是汜水镇教育局颁发的。
我在汜水口子村写生,房东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写生之旅,在那时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乡村,食宿是个难题。解决的经验是带着粮票,找到当地小学,试一试临时撘个老师伙。我带的干粮吃尽了,就在口子村小学撘老师伙就餐。于是,我有了对农村小学教师吃什么的亲身体验。那时农村小学教职员的薪资低,农村学校民办教师的比例高,民办教师是要靠生产队以折算为工分的方式补贴的,收入更低且不稳定。他们每顿饭的菜是盐拌萝卜丁,主食是黄面馍,有时配合一锅玉米糊或用面粉搅的 “甜汤”(河南人说“甜”就是说不咸,“甜汤”是搅出面絮的原味面糊,不是广式茶餐中的“糖水”)。用当今的话语来说,“这生活质量也太低了吧”。但他们安贫乐道,敬业地坚守他们的教学岗位,他们面对的是乡亲子弟,他们收入低,却是“最可爱的人”,受到学生和乡亲们的尊重。这份尊重感染我,当我面对这里的教师、学生和母亲们手工缝制的,用碎布拼接的书包,拿起画笔写生时,就不再会抱着猎奇的心态作画,更不会把工农群众的形象格式化,当做某种可以惊世骇俗,扬名立万的风格载体。在我心目中,这样的动机,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在亵渎现实生活中的真与美。
27 毛本华 《陇海铁路》油画写生 2006年
当年我分配到河南工作,在省博物馆任陈列部美工。这不是一个创作岗位,不想丢掉所学专业,必须利用工余时间和公休日坚持写生与创作。但不能跑太远,只能在郑州和周边写生。我关注农民题材,正好那时陇海铁路的慢车停靠小车站,从郑州向西出了市区就进入了邙山,能看到黄河。有些慢车才停的荥阳,巩县境内小车站周围都是山区农村。有取之不尽的写生素材,且来去方便。最方便的是驶向汜水的11路公交汽车。时间一长,写生经历使我对河洛乡土日久生情,就反复地到河洛地区写生。当陈列展览任务的空挡期,还能请几天写生假,去的地方还是河洛地区。
24 毛本华 《河洛风物 河阴石榴》丙烯写生 2004年
25 毛本华 《河洛风物 山地南瓜》油画写生 1995年 (河南省美术馆藏)
这样,当我整理过往的写生旧作时,在河洛地区画的居多,都是零敲碎打地积攒的。当然,最好的深入生活方式是在一个地方扎下来。但不是专职的创作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反复地到同一个地方采风也是深入生活的一个途径。我就是这样积累了河洛农村的生活体验,也积累了创作素材,它的起点就是汜水。
29 毛本华 《虎牢关男青年》油画写生 1981年
汜水最有知名度的地方是虎牢关。虎牢关曾是古代战场。1981年秋在这里写生时,还能让人把眼前景象和战马驰骋的场面联系起来,作穿越到古代时空的想象。因为这里依然树木稀少,只在远处公路旁有稀稀落落几棵杨树。写生的当天,骄阳似火,却找不到树荫,近午时,颈后与持笔的右手臂被阳光灼伤,起泡脱皮疼痛,很久不能平复。切肤之痛的体验,使作者对困扰这里乡亲们的生存空间感同身受,更加忧虑生态环境,关注“绿色责任”的创作主题。
30 毛本华 《虎牢关》油画写生 2006年 (河南省美术馆藏) ——油画《绿色的期待》的原始写生素材 。
31 毛本华 《绿色的期待》油画 1985年 (河南省美术馆藏) 发表于《美术》杂志1985年12期。
以“绿色责任”为主题的油画《绿色的期待》(图31, 发表于《美术》1985年12期),是在写生素材《虎牢关》(图30)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创作时大幅度地改变了写生作品的构图,重组了景物元素,用泡桐树替换了写生作品中的杨树,把一棵泡桐置于近景的醒目位置,以仰视角度使它在天空衬托下形成剪影效果。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沙荒的示范效应使泡桐成为中原地区植树造林的重要树种,在各地广泛种植,它的绿化效益被民众认同。作者期望以它的形象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17 毛本华 《索须河》油画写生 2011年
18 毛本华 《黄河渡船》油画写生 2005年 ——汜水口和洛口的黄河木帆船都被铁壳的机动船替代。
19 毛本华 《汜水口艄公》油画写生 1981年 ——他家住汜水口子村,常年在黄河行船,或在口子村与可耕种的黄河河洲之间摆渡。
26 毛本华 《黄河滩晒网》油画写生 2005年 ——黄河有鲤鱼和马拉鱼,打鱼是一种副业,这位老乡有小渔船和很多渔网,还为晒网立了两根竿。
28 毛本华 《巩义东黄河桥》油画写生 2009年 ——巩义东有了沟通黄河南北的动脉,惠及汜水。
当今,我的写生过的地方,那里的环境面貌,那里的生活,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深入生活是艺术作者的本分。我感谢这块乡土和乡亲们在我的艺术活动中给予我的恩惠,这就是我的郑州乡愁。艺术家的良知终究会回归于不忘初心,我更有信心,看到艺术“笔会”,集体“走进”,不再是声势大于内容的那一天。
(作者 毛本华)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