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外发布。“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等有关宅基地的政策意见,传递出牢牢守住宅基地的改革底线和红线的鲜明信号。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回溯这些年农村改革的进程,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贯穿始终。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8年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到2019年明确指出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再到今年明确要求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纵深推进的改革过程,彰显了“农村宅基地改革要守住底线”“要把住土地流转关,不能借流转之机搞‘非农化’”的大方向大原则。
土地是亿万农民的根,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世代居住生活的宅基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权利,也是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曾经听到一位农民这样说,进城务工是眼前的选择,有宅基地在,有老家在,就是他在外打拼的底气。宅基地对他们而言,是依靠、是根基,是乡愁、是牵挂。即使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宅基地依然是不少农民“可退可守”的大本营。
宅基地不是“唐僧肉”,不是谁想吃一口就吃一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资本下乡投资、地方引资入农的热情被激发,但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有的地方引资入农较为盲目,随意放宽准入门槛,“圈地建房”时有发生,农民土地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守住宅基地改革红线,凸显底线意识。以政策硬杠杠规范农村宅基地的买卖,整治“大棚房”变成商用住房,禁止乱占耕地建房等行为,正是为了遏制资本下乡中的冲动和无序,避免囤耕地、赚差价、炒地租等损害农民利益、不利农村发展的行为。
我国农村改革的探索,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民更富、农村更好、农业更强。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除了两个“不允许”,还明确指出“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可见,并非“一刀切”禁止宅基地利用,而是加强规范管理和有序利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尽可能更好保障农民利益,防范经营风险。
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该守的底线坚决守住。在农村改革的滚滚浪潮中,积极回应农民关切,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
(原题为《农村宅基地必须守住政策底线》 作者 艾丹 来源 湖北日报)
统筹:陈若松
编辑:左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