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雅训练塔尔羊。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剑桥毕业当饲养员?没错!南京00后女生马雅,去年从英国剑桥大学兽医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应聘来到上海动物园,成了一名饲养员。她说自己喜欢和动物打交道,也习惯动物身上的味道,饲养员这份工作很有挑战。这一选择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支持者盛赞其“追随热爱”,质疑者则认为顶尖名校毕业当铲屎官,多少有点大材小用了。
“剑桥硕士当饲养员”引发的争议,其实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职业路径的刻板想象。在传统观念中,名校毕业生应从事更加体面、更加高薪的职业,如金融、科研或企业管理,而动物园饲养员这类基层工作,常常被贴上“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劳动”等标签。实际上,这种偏见将职业价值与学历等级强行捆绑,忽视了个人兴趣、专业适配与社会需求的多元性。
事实上,马雅的选择并非“任性”。她本科在帝国理工读生物科学,硕士到剑桥选的是兽医科学专业,个人的求学路径始终围绕对动物的热爱展开。在生物医药企业工作期间,她意识到自己更渴望与动物直接接触,从事“案头科研”不如从事一线实践工作。而上海动物园从“动物饲养”到“科研参与”的岗位设计,恰好满足了她的职业期待,可以让她的专业知识在动物园的实践中落地生根。
相较于很多人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生存理性,像马雅这一代00后更看重“我喜欢”的自我实现。她放弃生物医药企业的办公室工作,选择与动物朝夕相处,正是新一代年轻人职业态度变化的反映。她坦言,在动物园的每一天都“充满期待”,理论与实践的交锋、与动物建立信任的过程,让她感受到职业的鲜活生命力。
一部分人对马雅的质疑,与20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遭群嘲如出一辙。如今,陆步轩创立的“壹号土猪”品牌已闻名全国,证明职业价值的评判需要拉长时间维度,短期的功利视角无法衡量出职业的潜力。马雅的选择同样需要理解与耐心:她在饲养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或为其未来科研与兽医技能深造奠定深厚基础。社会若仅以“此刻的光鲜”定义成功,其实忽视了个体成长与行业变革的长期可能性。
说到底,社会对“大材小用”的质疑,本质上是对教育功能的误读。教育不是批量生产符合世俗标准的“精英”,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体。因此,“剑桥硕士”的光环,赋予人的不是“必须成功”的枷锁,而是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与其纠结“大材是否小用”,不如思考“材”如何尽其用。或许,当“我喜欢”成为共识,“大材小用”的争议终将消散,一个尊重多元、包容热爱,真正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才算真正到来。
(原题为《剑桥硕士当动物饲养员,“我喜欢”就不是“大材小用”》 作者 陈江 来源 潮新闻)
统筹:陈若松
编辑:左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