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郑州城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
这些食堂最初旨在解决社区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凭借“高性价比、食品安全可靠、口味适宜”等优势,不仅赢得了老年人的青睐,还吸引了众多上班族和社区居民前来就餐。
当天采购、当天做完,保证菜品新鲜
早上6点,周东波就开始忙了,他是一家养老服务机构的首席营养师,负责郑州市金水区3家社区食堂、11个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助餐菜品。
“5点多开始买菜,备好一天的菜量,除了老人,还有一些周边的居民和上班族。”周东波以人民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为例,每天要准备180人左右的菜量和主食,碰上人多的时候还要额外加菜。
如何吸引老人来社区食堂“炫饭”?周东波说,一定要遵循老人的口味喜好,以清淡、营养为主,有干净的就餐环境,在菜品的定价上也要适当优惠。
来到养老服务机构前,周东波曾是一家酒店的主厨,如今他已在养老服务机构工作5年,“能让老人吃上放心可口的饭菜,我感觉很开心”。
每周三,周东波会制定好下一周的菜谱,每天有25个菜品种类,确保营养健康。连给就餐老人准备的免费的汤,也有贴心的体现。“不能是清汤寡水。”他说。
有时,前来就餐的老人也会给周东波提些建议:今天的肉做得有点油了、咸了……他都一一记下,“老人愿意告诉我们,我们乐于接受,也能让老人吃得更好”。
解决老人“吃饭难”,初见成效
2024年7月,郑州市民政局印发《郑州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明确实现老年助餐覆盖郑州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并配套相应的政策补贴。
2024年9月,郑州市民政局公布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社区食堂”高标准建设提案的答复》,其中提到了目前郑州社区食堂的推进情况。
郑州的一些区域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二七区已建成市级老年中央配餐中心1个、社区小厨房50余个和老年餐桌400余张,中原区目前约有30个社区老年食堂;开设社区食堂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助餐、助浴示范点,市财政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未来5年计划扩大农村供给模式,结合实际,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扩大服务供给,鼓励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
可以看出,目前郑州主城区的社区食堂运营模式已经探索出一条成熟的道路,未来会持续铺开。
去年12月,郑州市民政局公示首批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名单,截至去年底,郑州市已建成不同类型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645家,进一步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
探索“全龄食堂”,经营模式是关键
2022年10月底,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多地由此按下了兴办社区食堂、老年食堂的快进键。但仅半年,部分食堂因为陷入亏本,有些不得不关门。
采访中记者发现,开在社区里的食堂仅提供价格优惠的老年餐,经营者难见收益,之所以从“老年餐桌”逐渐向社会“全龄”开放,更主要的是为食堂的长期经营打算,以期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长久就餐服务。
一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坦言,社区食堂需要前期的人力物力投入且收益慢,“坚持做社区食堂,能给老人提供便利,有助于宣传我们的养老品牌,从企业发展实际来说,也是吸引老人来养老服务机构的一种方式”。
据了解,目前,社区食堂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社区主导,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完全依靠市场模式运营;二是由街道或社区提供场所,对第三方餐饮企业减免租金,后者负责运营;三是由辖区内的一些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由社区志愿者帮忙。
业内人士表示,社区食堂的建设、运营、服务背后离不开财政补贴输血,有的提供减免房租的补贴政策,或由政府直接购买服务,“单靠企业本身实现盈利压力很大”。
在该人士看来,通过政府支持、丰富菜品、创新团购等方式或许可以让社区食堂经营更有持续性。与社会化餐饮相比,社区食堂公益属性强,但在发展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需要社区等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来源:河南商报
编辑:刘婷婷